《西湖后曲 其三》

时间: 2025-01-06 22:32:16

芰荷过尽出蒹葭,下郭村前月色斜。

山近罗浮无恶虎,如何闾巷少人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湖后曲 其三
作者: 何绛 〔明代〕

芰荷过尽出蒹葭,下郭村前月色斜。
山近罗浮无恶虎,如何闾巷少人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西湖附近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随着芰荷的凋谢,蒹葭也开始生长,村庄的前方,月光斜照。罗浮山近在咫尺,却没有恶虎出没,然而在附近的村落中,却很少见到人家。


注释:

  • 芰荷:指荷花,常用于描绘水边的美景。
  • 蒹葭:指芦苇,也是一种水边植物,这里与荷花形成对比。
  • 下郭:指下围墙的地方,可能是指村庄的边缘。
  • 月色斜:形容月光的角度,给人一种温柔、宁静的感觉。
  • 罗浮:指罗浮山,位于今广东省,是道教名山,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恶虎:指凶猛的老虎,象征着危险或威胁。
  • 闾巷:指街巷,这里用来指代村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何绛(约1540-1620),字景山,号栖云,明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作常常描绘山水景色,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明代,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人雅士常常游览名胜,吟咏山水,抒发情怀。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西湖的自然景色,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西湖后曲 其三》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湖周边的恬静与美丽。诗的前两句“芰荷过尽出蒹葭,下郭村前月色斜”,以荷花和蒹葭的交替生长,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时光的流逝。月光洒在村庄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诗意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

后两句“山近罗浮无恶虎,如何闾巷少人家”,则通过对罗浮山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罗浮山以其隐秘和神秘的特质,给人以安全感,但诗人却又感到周围的村落人迹罕至,流露出一种孤寂之感。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类生活状态的思考。诗人用简单的词句,展现了深刻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同时也让人反思现代社会的孤独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芰荷过尽出蒹葭:描绘了水边的生态环境,荷花凋零后,蒹葭重新生长,暗示自然的更替。

  2. 下郭村前月色斜:月光洒在村庄前,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3. 山近罗浮无恶虎:罗浮山近在咫尺,象征着安全和宁静,表明这里没有危险。

  4. 如何闾巷少人家:表达了对人烟稀少的感慨,与前面的宁静形成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芰荷”与“蒹葭”形成对比,描绘自然的变化。
  • 隐喻:月色象征着宁静和美好,村庄的稀少则暗示孤独。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世间孤独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芰荷:象征美好与青春的逝去。
  2. 蒹葭:象征生命的顽强与重生。
  3. 月色:象征宁静与柔和的情感。
  4. 罗浮山:象征自然的神秘与安全。
  5. 闾巷:象征生活的孤寂与人情的疏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西湖后曲 其三》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色? A. 荷花和蒹葭
    B. 高山和大海
    C. 沙漠和绿洲
    D. 森林和草原

  2. 诗中提到的“罗浮山”象征着什么? A. 危险
    B. 安全与宁静
    C. 热情奔放
    D. 迷茫

  3. 诗人对周围的村落有什么感受? A. 热闹
    B. 冷清
    C. 喧嚣
    D. 舒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注重社会动荡带来的忧虑,与《西湖后曲 其三》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以自然为题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格清新,意境悠远,与何绛的风格相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研究》

这些书籍和文章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明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