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鹫高林暑气清,
竺天石壁雨痕晴。
客来湖上逢云起,
僧住峰头话月明。
世路久知难直道,此身那得尚虚名。
移家早定孤山计,种果支茅却易成。
白话文翻译:
在灵鹫高林中,暑气清凉,
竺天的石壁上,雨水洗净后依然晴朗。
客人来到湖上,遇见了云雾升起,
住在峰顶的僧人,正在谈论明月。
世间的道路我早已知道是难以直行的,那我此生又何必追求虚名呢?
我早已决定搬到孤山去,种植果树和茅草,这样生活就容易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灵鹫:指灵鹫山,古代名山,象征高洁之地。
- 竺天:指佛教圣地,可能与佛教有关的地方。
- 石壁:岩石的壁面,象征坚固和静谧。
- 月明:明亮的月光,常用以象征清静与幽远。
- 虚名:无实质内容的名声,追求虚名的人往往忽视实质。
典故解析:
- 灵鹫山与竺天都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反映出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向往。
- 孤山则是诗人渴望隐居、追求宁静生活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创立的“心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守仁的诗词多反映其哲学思想,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守仁晚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他选择隐居,追求简单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诗歌鉴赏:
《西湖》一诗描绘了西湖的自然景色,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和名利的思考。开篇通过描绘灵鹫高林的清凉和竺天石壁的干净,展现出一种宁静和悠然自得的自然境界。这种环境不仅令人心旷神怡,也让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云雾缭绕的湖上,僧人谈论明月,营造出一个人间仙境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话和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际关系和自然和谐的向往。
转折的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的理解与超脱。他意识到世间的道路艰难,而名利并不是人生的追求。此时,诗人显得愈发清醒,选择远离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
最后,诗人将思绪引向未来,提到移居孤山、种果支茅,表现出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种植果树和茅草不仅是对未来的计划,更象征着他对自然的依赖与归属。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对人生哲理的反思,展示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鹫高林暑气清:灵鹫山的树林在炎热的夏日中显得格外清凉,强调自然的清新。
- 竺天石壁雨痕晴:竺天的石壁经过雨水洗礼后,依然显得明亮,象征着洗净铅华后的清明。
- 客来湖上逢云起:客人在湖上偶遇云雾升起,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僧住峰头话月明:住在山峰上的僧人正在谈论明亮的月光,象征着超然物外的哲思。
- 世路久知难直道:世间的路途我早已知晓是曲折的,表达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 此身那得尚虚名:这身体又如何能追求虚名,强调对名利的淡泊。
- 移家早定孤山计:我早已决定搬到孤山去,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种果支茅却易成:种植果树和茅草生活就容易了,象征简朴而富足的理想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灵鹫高林”与“竺天石壁”,形成整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深刻的思考。
- 意象:通过“云”、“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超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鹫山:象征高洁、超然的境界。
- 云:象征变化与不定,代表人生的曲折。
- 月:象征明亮与宁静,代表内心的清明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鹫”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灵鹫山
- B. 西湖
- C. 孤山
- D. 竺天
-
诗人打算移居到哪个地方?
- A. 西湖
- B. 灵鹫
- C. 孤山
- D. 竺天
-
诗中提到“此身那得尚虚名”的意思是:
- A. 追求名利
- B. 追求内心的平静
- C. 对天地的感慨
- D. 对生活的抱怨
答案:
- A. 灵鹫山
- C. 孤山
- B. 追求内心的平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王守仁的《西湖》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守仁更侧重于对隐居生活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强调对亲情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守仁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阳明与他的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