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夜坐》

时间: 2025-01-08 23:20:50

微凉砧满城,林下石床平。

发岂无端白,诗须出世清。

邻僧同树影,砌月浸蛩声。

独自更深坐,无人知此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秋夜坐
作者:贯休 (唐代)

微凉砧满城,
林下石床平。
发岂无端白,
诗须出世清。
邻僧同树影,
砌月浸蛩声。
独自更深坐,
无人知此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凉爽的秋夜,城市里传来砧声,暗示着秋季的到来。诗人坐在林下的石床上,感受到微微的凉意,思绪万千。白发渐生,似乎与世俗无关,想要写出清新脱俗的诗篇。邻近的僧侣与他同在树影下,月光洒落,蟋蟀鸣叫。诗人却感到孤独,深坐于此,心中情感无人能知。


注释

  • 微凉:微微的凉意,暗示秋天的气息。
  • :砧石,通常用于敲打衣物,代表秋季农作物的丰收。
  • :难道,表反问。
  • 无端白:没有缘由的白发,象征岁月的流逝。
  • 出世清:超脱于世俗,表达对清新诗意的追求。
  • 蛩声:蟋蟀的叫声,秋夜的声音景象。
  • 深坐:长时间静坐,强调孤独的感受。

典故解析

无明显的典故,但“白发”和“出世”常见于古诗,暗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闻名。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常表现出对世俗的淡泊。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贯休在一个宁静的秋夜,思索人生哲理和时光流逝的感触。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生的无常让他感到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早秋夜坐》是一首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诗,贯休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宁静和内心的孤独。诗的开头“微凉砧满城”,生动展现了秋天的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接下来的“林下石床平”,则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环境,石床成了诗人思索的场所。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发岂无端白”一句,简练而深刻,表达了时间带来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感慨。此时,诗人似乎在追问自己白发的来源,是否是世俗的压力和烦恼所致。而“诗须出世清”则传达了他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的拒绝。

邻近的僧侣同样在此夜静坐,二人共享月光下的美好,但诗人却感到孤独,“无人知此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寂和对理解的渴望。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而追求内心平静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微凉砧满城:描绘了秋季的凉意,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2. 林下石床平:营造出宁静的环境,表现诗人的静坐状态。
  3. 发岂无端白:反映了对自己白发的感慨,象征着岁月的无情。
  4. 诗须出世清:表达了对清新诗意的追求,渴望超脱于世俗。
  5. 邻僧同树影:描绘他人与自己共享宁静,增强了孤独感。
  6. 砌月浸蛩声:描绘了夜晚的美景,增强了诗的意境。
  7. 独自更深坐:强调孤独的状态,加深内心的思考。
  8. 无人知此情:表达孤独与思考的情感,渴望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白发”象征岁月。
  • 拟人:蟋蟀的叫声被赋予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严谨,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世俗的超脱,以及对内心清净与孤独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丰收的季节。
  • 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石床:代表诗人内心的静谧与思考。
  • 树影:象征着友情与陪伴,但同时也映衬了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砧”是什么?

    • A. 砧石
    • B. 诗篇
    • C. 树木
  2. “发岂无端白”中,诗人是在感慨什么?

    • A. 年龄
    • B. 朋友
    • C. 生活
  3. 诗人在夜晚感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孤独与自然的美。
  2.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秋天的景色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贯休《早秋夜坐》李白《月下独酌》
    • 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夜晚,表现了孤独与思考的主题,但贯休更侧重于内心的孤寂,而李白则通过酒来解愁,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诗经》
  3.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