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积翠迸一瀑,红霞碧雾开。
方寻此境去,莫问几时回。
荡桨入檐石,思诗闻早雷。
唯师心似我,欲近不然灰。
白话文翻译:
翠绿的山峦上,一道瀑布如虹飞泻,
红霞与碧雾交织,映现出美丽的景象。
我想去寻找这样的地方,
却不必问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划船经过屋檐和岩石,
听到诗意在清晨的雷声中回响。
唯独师父的心境与我相似,
但我想靠近却又害怕变得灰暗无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积翠:形容山色青翠浓郁。
- 迸:喷涌而出,形容水流奔腾。
- 红霞:晚霞,指天边的红云。
- 碧雾:青色的雾气。
- 檐石:屋檐和岩石,指水边的场景。
- 思诗:思考诗歌的意境。
- 灰:比喻失去光彩或活力。
典故解析:
- 诗中体现了山水诗的传统,常见于唐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写。
- “唯师心似我”反映了对师父的崇敬与向往,可能暗指禅宗的教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年-912年),唐代著名诗人,善于写山水诗,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作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贯休与性空禅师分别之际,表达了他对师父的敬仰和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思考。
诗歌鉴赏:
贯休的《别性空禅师》不仅是一首告别诗,更是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首句“积翠迸一瀑”,以生动的视觉和听觉描绘了山水的壮美,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接下来的“红霞碧雾开”则进一步增添了空灵之美,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方寻此境去,莫问几时回”,透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似乎在暗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未来的迷茫。随着“荡桨入檐石,思诗闻早雷”,诗人将自然与内心的感悟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唯师心似我,欲近不然灰”则是诗的情感高潮,表达了对师父心境的向往与感同身受,然而又有一种无法靠近的无奈,象征着人性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全诗以优美的意象、深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唐代山水诗的独特魅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积翠迸一瀑:翠绿的山色中,瀑布奔流而出,展现自然的壮丽。
- 红霞碧雾开:红色的晚霞和青色的雾气交织,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 方寻此境去:我想要追寻这样的美景。
- 莫问几时回:不必询问何时能回来,表达一种洒脱的态度。
- 荡桨入檐石:划船经过屋檐和岩石,融入自然的怀抱。
- 思诗闻早雷:在思考诗歌的同时,听到清晨的雷声,象征着灵感的降临。
- 唯师心似我:只有师父的心境与我相似,表达对师父的敬仰。
- 欲近不然灰:想要接近却又害怕失去光彩,抒发一种矛盾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使用了多种比喻,如“积翠迸一瀑”,形象地表现了自然景色。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思诗闻早雷”,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师父的敬仰与内心的矛盾,体现了唐代山水诗的精神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 红霞:代表着美好的时光与情感。
- 雷声:寓意着灵感与思考。
- 灰:象征着失去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积翠迸一瀑”描绘了什么? a) 瀑布
b) 山色
c) 夕阳 -
“唯师心似我”中的“师”指的是谁? a) 朋友
b) 师父
c) 自己 -
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态度是? a) 追求
b) 放弃
c) 忽视
答案:
- a) 瀑布
- b) 师父
- a) 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诗作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内心的宁静,与贯休的《别性空禅师》在自然描绘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更注重情感的内敛与深邃,而贯休则将师生情谊与自然联系得更加紧密,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