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二月二日访仲仁仲远仲刚贤昆季别后赋诗以谢》

时间: 2025-01-14 21:27:48

隐君家在越江边,烟雨江村绕舜田。

玉树郎君宜采服,紫荆兄弟正青年。

山云晓闇读书屋,湖水春明载酒船。

何日重来伏龙下,参同契里问神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隐君家在越江边,烟雨江村绕舜田。
玉树郎君宜采服,紫荆兄弟正青年。
山云晓闇读书屋,湖水春明载酒船。
何日重来伏龙下,参同契里问神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隐居的朋友家在越江边上,烟雨朦胧的江村环绕着舜田。玉树般的君子适合穿着华美的衣服,紫荆花似的兄弟们正值青春年少。山中的云彩在晨曦和暮色中交替着,书屋里有书香四溢,湖水在春日里明亮,承载着酒船。我们何时能再次重游伏龙山下,在《参同契》中探讨神仙之事呢?

注释:

  • 隐君:指隐居的朋友或同道中人。
  • 越江:指越过江水,可能是指地名或风景。
  • 烟雨江村:形容江村景色朦胧,常见于南方水乡。
  • 舜田:舜是传说中的圣王,田地象征丰收与美好。
  • 玉树郎君:形容俊美的年轻人。
  • 紫荆兄弟:比喻年轻的兄弟,紫荆花象征青春。
  • 山云晓闇:山中的云彩在晨曦与暮色之间变幻。
  • 伏龙:可能指伏龙山,古代著名的隐士之地。
  • 参同契:道教经典,探讨修道与长生之道的文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明是元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生于江南,他的作品多表现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高明拜访朋友后,表达了对朋友间深厚友情的珍视与对未来重聚的期盼。诗中描绘的江南景色,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江南的秀美自然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青春的赞美。开篇“隐君家在越江边”,即引出了朋友的隐居生活,隐喻着一种简朴与自然的生活态度。而“烟雨江村绕舜田”,则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色,给人一种沉浸在诗意中的感觉。

接下来的“玉树郎君宜采服,紫荆兄弟正青年”,则展现了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仿佛让人看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享受着青春的美好时光。诗中“山云晓闇读书屋,湖水春明载酒船”,更是将自然的变化与人的生活融汇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温馨的感觉。

最后两句“何日重来伏龙下,参同契里问神仙”,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期盼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隐含着对道教文化的追求。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友谊、青春和理想生活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隐君家在越江边:隐居的朋友住在江边。
    2. 烟雨江村绕舜田:江村被烟雨笼罩,环绕着舜田。
    3. 玉树郎君宜采服:像玉树般的年轻人适合穿华美的衣服。
    4. 紫荆兄弟正青年:紫荆花般的兄弟们正值青春年少。
    5. 山云晓闇读书屋:山中的云在晨曦与暮色中交替,书屋里书香四溢。
    6. 湖水春明载酒船:春日里的湖水清澈明亮,承载着酒船。
    7. 何日重来伏龙下:何时能再次重游伏龙山下?
    8. 参同契里问神仙:在《参同契》中探讨神仙的奥秘。
  •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玉树郎君”比喻青年俊秀)、拟人(“山云晓闇”赋予云彩生命)、对仗(“山云晓闇”与“湖水春明”)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青春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意象分析:

  • 江村:象征着宁静和田园生活。
  • 舜田:寓意着丰收与希望。
  • 玉树:象征着高雅与年轻的美好。
  • 紫荆:代表着青春和活力。
  • 山云:象征着变幻莫测的自然。
  • 湖水:代表着生命的清澈和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隐君”指的是谁? A. 隐居的朋友
    B. 一位名人
    C. 诗人自己
    D. 祖先

  2. “玉树郎君”是用来形容谁的? A. 老年人
    B. 中年人
    C. 年轻人
    D. 小孩

  3. 诗中提到的“伏龙”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种动物
    C. 一位神仙
    D. 一种植物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文情感。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青春与友谊的珍视。

诗词对比

  • 高明的《丁酉二月二日访仲仁仲远仲刚贤昆季别后赋诗以谢》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但高明更突出江南的美丽和理想生活,而杜甫则传达了对家国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高明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江南水乡的文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