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景仁试明经大义多不通有感》

时间: 2025-01-01 16:10:49

庠序制犹阙,乡闾教不行。

古於经学政,今也艺虚名。

来者益可鄙,待之因愈轻。

无徒诮其陋,讲劝在公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庠序制犹阙,乡闾教不行。
古於经学政,今也艺虚名。
来者益可鄙,待之因愈轻。
无徒诮其陋,讲劝在公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教育制度的批评。庠序的规制仍然缺失,乡村的教育也没有得到落实。古代的经学和政治,今时只剩下虚名。后来的学子更加令人鄙视,等待他们的态度也越来越轻视。我们不应单单指责他们的缺失,真正的责任在于掌握权力的公卿们。

注释:

  • 庠序:古代学校的称谓,代表着教育的制度。
  • 乡闾:指乡村,强调地方教育的缺乏。
  • 经学:指儒家经典的学习。
  • 艺虚名:指表面上的学术成就或名望,没有实质内容。
  • 来者益可鄙:后来的学子更加可鄙,暗指教育的退步。
  • 公卿:指掌握国家大权的官员,强调他们的责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文学上提倡“以文为政”,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真情实感,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其散文和诗词均有很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北宋时期,当时的教育体系面临诸多问题,古代的学术传统与现代的实际需求产生了矛盾,诗人对此表示深切的关怀与思考,意在唤醒当权者的责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四句紧凑而有力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当时教育体制的缺失与社会风气的衰退。开篇即提到“庠序制犹阙”,显示出教育制度的不健全,而“乡闾教不行”则进一步强调了地方教育的无力,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突显出社会对教育的忽视。接下来的“古於经学政,今也艺虚名”则是一种历史的对比,古代的学术与政治相辅相成,而如今的学术却沦为无实际内容的虚名,表达了诗人对学术堕落的失望。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后来的学子表示了批判,认为他们的态度让人更觉得可鄙,而“无徒诮其陋,讲劝在公卿”则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于掌握权力的官员身上,提醒他们应承担起改善教育的责任。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既有对时局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深切期盼,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庠序制犹阙:教育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备。
  2. 乡闾教不行:地方的教育实施状况不理想。
  3. 古於经学政:古代的经典与政治相辅相成。
  4. 今也艺虚名:如今的学术已沦为虚有其表。
  5. 来者益可鄙:后来的学子更加令人鄙视。
  6. 待之因愈轻:他们的态度逐渐变得轻视。
  7. 无徒诮其陋:不应单单指责他们的短处。
  8. 讲劝在公卿:真正的教育责任在于当权者。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与今的对比,突出教育的退步。
  • 反问: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教育问题的根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教育现状的反思,强调了社会与政府在教育中的重要角色,表现了诗人对教育兴衰的深切关注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庠序:象征着教育的制度。
  • 乡闾:代表地方的文化与教育。
  • 经学:象征传统文化的传承。
  • 虚名:指代无实质内容的名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庠序制犹阙 中“阙”字的意思是:

    • A. 完整
    • B. 缺失
    • C. 繁多
    • D. 昂贵
  2. 诗中提到的“公卿”主要是指:

    • A. 学生
    • B. 农民
    • C. 官员
    • D. 商人
  3. 诗词主要批评的对象是:

    • A. 古代的学者
    • B. 乡村的教师
    • C. 掌握权力的官员
    • D. 普通的百姓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关注,但侧重于战争带来的影响。
  • 李白《将进酒》:则体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欧阳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