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三桥》

时间: 2025-01-19 21:54:01

笳鼓下层台,旌旗转长屿。

桥响骛归轩,溪明望行炬。

北临白云涧,南望清风阁。

出树见人行,隔溪闻鱼跃。

断虹跨曲岸,倒影涵清波。

为爱斜阳好,回舟特特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笳鼓下层台,旌旗转长屿。
桥响骛归轩,溪明望行炬。
北临白云涧,南望清风阁。
出树见人行,隔溪闻鱼跃。
断虹跨曲岸,倒影涵清波。
为爱斜阳好,回舟特特过。

白话文翻译:

在层层台阶下,传来笳鼓声,旌旗在长长的岛屿上飘扬。
桥上传来马蹄声,溪水清澈可见行船的灯火。
北边是白云涧,南边是清风阁。
从树中走出来,可以见到人们走动,隔着小溪能听到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
断断续续的虹桥跨越曲折的岸边,倒影映在清澈的水波中。
我因爱那斜阳的美好,特意划船经过。

注释:

  • 笳鼓:古代乐器,通常用于战争或庆典。
  • 层台:指多层的台阶或平台。
  • :快跑、飞奔。
  • 行炬:指行船时的灯火。
  • 白云涧:山涧中白云缭绕的景象。
  • 清风阁:一座环境清幽的阁楼。
  • 断虹:半弯的彩虹。
  • 特特过:特意地过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致,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和人三桥》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经济逐渐繁荣,文人雅士常常游山玩水,吟咏唱和。诗中描绘的三桥风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对友人相聚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和人三桥》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篇。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桥、溪、山、水之间的和谐美景,传递出一种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诗的开头以“笳鼓下层台,旌旗转长屿”引入,营造出一种热闹而又生动的场景,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接着,诗人描绘了桥上马蹄声与灯火交映的情景,增加了生活的动感。

北临白云涧,南望清风阁,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诗人在此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之情。后半部分“隔溪闻鱼跃”更是通过细腻的声音描写,生动地描绘了溪水的活力与生机,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两句“为爱斜阳好,回舟特特过”则表达了诗人特意为欣赏夕阳美景而返航的情感,充满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珍视。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鲜明,体现了欧阳修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笳鼓下层台:笳鼓声响起,层台上热闹非凡。
  2. 旌旗转长屿:旌旗在长岛上迎风飘扬,显示出活力。
  3. 桥响骛归轩:桥上马蹄声响,马儿急匆匆归来。
  4. 溪明望行炬:溪水明澈,远望见行船的灯火。
  5. 北临白云涧:北边是云雾缭绕的山涧。
  6. 南望清风阁:南边是环境清幽的阁楼。
  7. 出树见人行:从树间走出,可以见到人们行走。
  8. 隔溪闻鱼跃:隔着小溪,能听到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
  9. 断虹跨曲岸:半弯的彩虹横跨曲折的岸边。
  10. 倒影涵清波:彩虹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水波中。
  11. 为爱斜阳好:我特别喜欢这斜阳的美好。
  12. 回舟特特过:特意划船经过,欣赏这美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们的生活结合,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中词语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鱼跃”使自然景物富有生命。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珍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溪水: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清新。
  • 斜阳:象征着温暖、宁静的心情,常与归隐、闲适相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笳鼓”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食物
    • C. 一种动物
  2. 诗中“北临白云涧”描绘的自然景象是?

    • A. 大海
    • B. 山涧
    • C. 平原
  3. “为爱斜阳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夜晚的喜爱
    • B. 对夕阳美景的喜爱
    • C. 对春天的热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欧阳修《和人三桥》与王维《鹿柴》在景色描绘上的细腻、情感的流露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更侧重于孤寂和隐逸之美,而欧阳修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欧阳修生平与作品研究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