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中作》

时间: 2025-01-06 09:27:44

北风撼山势岌岌,老夫倚杖檐前立,贪看白雨掠地风,飘洒不知衣尽湿。

当年入朝甫三十,十丈胡尘叩江急,属闻蜡弹遣檄书,亟坏布裳缝裤褶。

即今白发不可数,破屋颓垣窘风雨。

汝生汝死问者谁,人虽不问心自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风撼山势岌岌,老夫倚杖檐前立,
贪看白雨掠地风,飘洒不知衣尽湿。
当年入朝甫三十,十丈胡尘叩江急,
属闻蜡弹遣檄书,亟坏布裳缝裤褶。
即今白发不可数,破屋颓垣窘风雨。
汝生汝死问者谁,人虽不问心自悲。

白话文翻译:

北风摇动着山势,岌岌可危,
我这老头倚着拐杖站在屋檐前,
贪婪地看着白雨掠过地面,
漫洒的雨水让我浑然不觉衣衫已湿。
当年我三十岁入朝为官,
十丈长的胡尘急速叩击着江水,
听说蜡烛点燃的火药发出命令,
急忙坏了布裳和裤子的缝褶。
如今白发已数不清,
破旧的屋子和颓垣在风雨中显得多么窘迫。
生与死的事问谁来关心,
人们虽不问我,心中却自悲。

注释:

  • :摇动,震动。
  • 岌岌:形容山势不稳,摇摇欲坠。
  • 贪看:贪婪地看,形容对风雨的喜爱。
  • 白雨:指雨水,形容雨色洁白。
  • 胡尘:指战乱带来的尘土。
  • 蜡弹:蜡制的弹药,形容战事。
  • 布裳:布制的衣裳,形容贫穷。
  • 颓垣:倒塌的墙壁,形容屋子的破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其诗风豪放,情感真挚,作品多以爱国主义情怀为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破家亡之际,陆游对国家的忧虑、个人的失落与岁月的无情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通过描绘大雨中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当下境遇的无奈。

诗歌鉴赏:

《大雨中作》通过描绘一场大雨中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对人生的感悟。开篇以北风撼山的自然景象,设置了一个动荡不安的背景,仿佛预示着诗人内心的动荡。老夫倚杖于檐前,观察着雨水如白色的帷幕一般洒落,似乎在沉浸于回忆中。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回忆起年轻时入朝为官的情景,十丈胡尘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动荡与不安,而蜡弹遣檄书又让人想起战事对他生活的影响,生活的拮据与艰难浮现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感到自己已白发苍苍,破屋颓垣也象征着他人生的困顿与无奈。结尾两句则直指生命的无常与孤独,虽然外人不问生死,但诗人心中却充满了悲凉与感慨,展现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全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北风撼山势岌岌:描绘自然的力量,暗示人事的动荡。
    • 老夫倚杖檐前立:表现诗人年老体衰,倚杖而立,形成对比。
    • 贪看白雨掠地风:诗人沉醉于雨中的美,反映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
    • 飘洒不知衣尽湿:在美景中忘却了生活的困苦。
    • 当年入朝甫三十:回忆年轻时的壮志。
    • 十丈胡尘叩江急:描绘战乱的景象,表明社会动荡。
    • 属闻蜡弹遣檄书:提到战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 亟坏布裳缝裤褶:生活的窘迫与贫苦。
    • 即今白发不可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破屋颓垣窘风雨:居住环境的破败象征着生活的艰辛。
    • 汝生汝死问者谁: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与无奈。
    • 人虽不问心自悲:即使外界无视,内心的悲伤却难以掩藏。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老夫倚杖”和“贪看白雨”,形成对比。
    • 比喻:将雨比作“白雨”,突出雨的颜色和景象。
    • 拟人:风雨如同有意般影响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悲哀,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与情感。

意象分析:

  • 北风:象征着动荡与变幻,预示着改变。
  • 白雨:象征着纯洁与生命的滋润,反映诗人的敏感与热爱。
  • 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表现诗人的感慨。
  • 破屋颓垣:象征着生活的困境与艰辛,反映诗人的生存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北风撼山势岌岌”的意思是: A. 山势稳固
    B. 山势摇动不已
    C. 风平浪静

  2. 诗人回忆当年入朝时的年龄是: A. 二十
    B. 三十
    C. 四十

  3. 诗人认为“生与死”的问题问谁?
    A. 自己
    B. 外人
    C. 无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音乐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

诗词对比

  • 陆游的《大雨中作》与杜甫的《春望》均描绘了个人在动荡国家中的无奈与悲伤,但陆游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写与个人感悟,而杜甫则通过直白的叙述体现对国家的忧虑与关怀。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