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隐居》

时间: 2025-01-19 16:03:16

才背城隅。

便似山居。

矮墙头、黄石青榆。

当门税地,农圃随余。

种一庭花,一林竹,一池鱼。

愁历崎岖。

守分何如。

未秋风、先忆莼鲈。

晚灯时了,还坐吾庐。

对满窗月,满壶酒,满床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香子 隐居
作者: 张夏 〔明代〕

才背城隅。便似山居。
矮墙头黄石青榆。
当门税地,农圃随余。
种一庭花,一林竹,一池鱼。

愁历崎岖。守分何如。
未秋风先忆莼鲈。
晚灯时了,还坐吾庐。
对满窗月,满壶酒,满床书。


白话文翻译:

我刚刚离开城边,就像隐居在深山里一样。
矮墙边有黄石和青榆树。
门前的土地是农田,随意种植着。
我在院子里种了一庭花、一片竹林和一个鱼塘。

面对人生的坎坷,我该如何自处呢?
还未到秋风时节,就已经开始怀念莼菜和鲈鱼。
夜晚的灯光熄灭时,我依然坐在我的小屋里。
对着满窗的明月、满壶的美酒和满床的书籍。


注释:

  • 城隅:指城墙的角落,这里表示城市的边缘。
  • 山居:隐居在山中,形容环境幽静。
  • 矮墙头:矮墙的顶部。
  • 税地:指门前的土地,可能是用来耕种的地方。
  • 莼鲈:莼菜和鲈鱼,古代人们喜爱的食物,常用来引申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典故解析:

  • 莼鲈:莼菜和鲈鱼是古人所喜爱的美食,代表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丰收。在《离骚》中有提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夏,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隐居生活的理想。

创作背景: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诗人选择隐居生活,寄情于自然,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行香子 隐居》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全诗以平静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状态。开篇的“才背城隅”便已传达出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活情景。矮墙、黄石、青榆,无不体现出诗人对乡村自然的细致观察。

“愁历崎岖”,从身外的自然转向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坎坷的思考和对隐居生活的坚守,反映出一种哲学的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一联,“对满窗月,满壶酒,满床书”,将人们的向往与诗人的实际生活完美结合,展现出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传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渴望与对人生哲学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背城隅:刚离开城市边缘,暗示对城市生活的告别。
  • 便似山居:表现出一种归隐的状态,心灵的安宁。
  • 矮墙头黄石青榆:细致描绘生活环境,充满自然气息。
  • 当门税地,农圃随余:表现出一种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
  • 种一庭花,一林竹,一池鱼: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 愁历崎岖:自省人生的困扰与无奈。
  • 未秋风先忆莼鲈:对秋季丰收的向往,寄托对田园生活的美好记忆。
  • 晚灯时了,还坐吾庐:夜晚的静谧,独自享受内心的平和。
  • 对满窗月,满壶酒,满床书:展示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山居”比喻隐逸生活,表现出诗人的心境。
  • 对仗:如“满窗月,满壶酒,满床书”,形成和谐的音律感,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隐居生活为主体,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绪尤为动人,给人以启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隅:象征城市的喧嚣,暗示诗人对城市生活的逃离。
  • 山居:象征理想中的隐居状态,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花、竹、鱼:自然的象征,代表诗人理想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莼鲈”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一种植物
    C. 一道菜
    D. 以上都是

  2.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C. 对朋友的思念
    D. 对官场的厌倦

  3. 诗中的“满窗月”象征着什么? A. 夜晚的孤独
    B. 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C. 对未来的期待
    D. 生活的烦恼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同样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静夜思》(李白):在宁静的夜晚,抒发思乡之情,有相似的氛围。

诗词对比

  • 《行香子 隐居》《归园田居》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隐逸的生活,但《行香子》更多地关注内心的平静与思考,而《归园田居》则更强调自然景致与生活的实际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代诗人研究》
  2. 《陶渊明与隐居文化》
  3. 《古诗词鉴赏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