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第一枝·倾国倾城》
时间: 2025-01-17 09:39: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风第一枝·倾国倾城
作者: 吴文英〔宋代〕
倾国倾城,非花非雾,春风十里独步。
胜如西子妖绕,更比太真澹泞。铅华不御。
漫道有巫山洛浦。似恁地标格无双,镇锁画楼深处。
曾被风容易送去。曾被月等闲留住。
似花翻使花羞,似柳任从柳妒。
不教歌舞。恐化作彩云轻举。
信下蔡阳城俱迷,看取宋玉词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她的美丽非比寻常,既不是花朵也不是烟雾,仿佛春风中独自走过的那段十里路。她的美胜过西施的妖娆,更胜过王嫱的淡雅,那些华美的装饰并不能掩盖她的光辉。
人们常说她如巫山的云雾,洛水的波涛,然而她的标格独一无二,仿佛锁住了画楼深处的秘密。曾经她被风轻易送走,月亮也曾随意留下过她的身影。
她的美像花一样让花感到羞愧,像柳一样让柳树感到妒忌。
她不喜欢歌舞,恐怕那会让她变得轻浮。
在蔡阳城下,所有人都迷失了方向,看看宋玉的词赋就明白了。
注释
- 倾国倾城:形容女子极为美丽,能够使国家倾覆,城池倾倒。
- 非花非雾:强调她的美丽不似花朵,也不似雾气,具有独特的气质。
- 西子:指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常用以代表美丽的女性。
- 太真:指王嫱,古代美女,象征着清雅的美。
- 铅华:指化妆品,诗中表示不需要装饰。
- 巫山、洛浦:都是古代著名的风景地,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蔡阳城:可能指的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诗中表示人们都为她的美迷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文英,字美成,号阮亭,晚号湘云山人,南宋词人,以其清丽的词风著称,作品多描写女性的美丽和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情感寄托于诗词之中,通过描写美丽女性,寄托对理想与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东风第一枝·倾国倾城》是一首充满魅力和细腻情感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美丽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诗中通过对女子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越外貌的内在美。开篇“倾国倾城”便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直接引出女子的绝世之姿。
在细腻的意象描绘上,作者运用了“非花非雾”的对比,强调女子的独特性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接着,通过“胜如西子妖绕,更比太真澹泞”的比喻,将她的美丽与历史上著名的美女相提并论,进一步突显其美的无与伦比。
后半部分则展现了女子的高洁与孤傲,铅华不御,表明她不依赖于外在的修饰,而是以真情自然打动人心。词中提到的“曾被风容易送去,曾被月等闲留住”,暗示了女子的美丽是可以随风而逝,亦可悠然自得,让人对美的短暂和珍贵产生深思。
全词在情感上恰到好处,不仅传达了对美的赞美,也反映了对美丽与爱情关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倾国倾城,非花非雾:开头即点明女子的美丽,不同于花的娇艳或雾的柔美,突显其独特。
- 春风十里独步:形象地表示她在春风中独自行走,暗示她的自信和从容。
- 胜如西子妖绕,更比太真澹泞:将她的美与西施、王嫱相比,指出她的独特与卓越。
- 铅华不御:不需要化妆的装饰,直接表明她的真实之美。
- 漫道有巫山洛浦:即使有美景相伴,她的美依然独一无二。
- 似恁地标格无双,镇锁画楼深处:描绘她的独特个性和她所处的氛围。
- 曾被风容易送去,曾被月等闲留住:暗示她的美丽与命运的无常。
- 似花翻使花羞,似柳任从柳妒:她的美丽让花感到羞愧,让柳树感到嫉妒。
- 不教歌舞,恐化作彩云轻举:她不喜欢喧闹,反而希望保持内心的宁静。
- 信下蔡阳城俱迷,看取宋玉词赋:结尾点出美的迷惑与吸引,借用宋玉的词赋来总结。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倾国倾城”、“花羞、柳妒”等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女子的美丽。
- 对仗:如“春风十里独步”和“铅华不御”,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和对称美。
- 拟人:将花与柳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女性之美展开,强调这种美不单是外在的,而是内心的真实与气质的结合。诗中通过对美的赞美,传达了对理想女性形象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美与爱情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倾国倾城:象征绝世美丽,代表了对女性美的崇高追求。
- 西子、太真:历史美女的象征,说明美丽的标准与典范。
- 巫山、洛浦:自然美景的象征,暗含着诗意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倾国倾城”形容什么样的女子?
- A. 普通女子
- B. 极为美丽的女子
- C. 书香女子
-
诗中提到的“西子”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王嫱
- B. 西施
- C. 貂蝉
-
诗中“铅华不御”意指什么?
- A. 不需要装饰
- B. 非常华丽
- C. 需要化妆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女性的美丽与情感,风格细腻。
- 苏轼《蝶恋花》:描写美好爱情中的女性形象,充满情感。
诗词对比
- 吴文英《倾国倾城》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女性的美丽,但吴文英更强调超凡脱俗的气质,而李清照则更突出情感的细腻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