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其七 越上霖雨应祷》
时间: 2025-01-17 10:13: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烛影摇红 其七 越上霖雨应祷
作者: 吴文英 〔宋代〕
秋入灯花,夜深檐影琵琶语。
越娥青镜洗红埃,山斗秦眉妩。
相间金茸翠亩。认城阴春耕旧处。
晚舂相应,新稻炊香,疏烟林莽。
清磬风前,海沈宿袅芙蓉炷。
阿香秋梦起娇啼,玉女传幽素。
人驾梅槎未渡。试梧桐聊分宴俎。
采菱别调,留取蓬莱,霎时云住。
白话文翻译:
秋天已到,灯下的花影摇曳,夜深时檐下的影子仿佛在弹琵琶。
越地的美女用青镜洗去红尘的污垢,山中似乎有秦地的眉目妩媚。
金色的茸毛与翠绿的田畴交错。认出城里的阴影,春天在旧地耕耘。
晚上的舂米声应和着,新稻的香气飘散,稀疏的烟雾笼罩林莽。
清脆的磬声在风中响起,海面上芙蓉的香气轻轻袅娜。
阿香的秋梦中传来娇柔的啼声,玉女传递着幽雅的素音。
人驾着梅花船还未渡过。试着在梧桐下聊聊宴席的事。
采菱的曲调别具一格,留取蓬莱的美景,转瞬之间云朵便消散了。
注释:
- 越娥:指越地的美女,传说中越国的女子以美丽著称。
- 青镜:古代用来照容颜的镜子,象征美容和洗净红尘。
- 舂:用杵捣米,也指农事。
- 清磬:指清脆的磬音,古代乐器。
- 梅槎:梅花桨,指划船的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075-1135),字子华,号华阳,宋代词人,擅长写作婉约派词作。他的词风细腻、情感深邃,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间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美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烛影摇红 其七 越上霖雨应祷》是一首典型的婉约派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景色与人们的生活情感。诗人在第一句中以“秋入灯花”引出秋天的到来,灯下的花影摇曳,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又通过“夜深檐影琵琶语”的意象,表现了夜晚的静谧和内心的独白。
诗中对“越娥”和“青镜”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越地女子的美丽,也象征着对逝去美好的追忆。而“新稻炊香”和“疏烟林莽”的描写,则让读者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与农村生活的恬淡。最后几句中,诗人通过“人驾梅槎未渡”的意象,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虽未到达理想的彼岸,但心中却充满希望。
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吴文英成功地将自然景色与人情交融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思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入灯花:秋天的气息渗透到灯下的花影中,暗示着季节的变迁。
- 夜深檐影琵琶语:夜深时,檐下的影子如同在弹琵琶,暗示了宁静和思绪。
- 越娥青镜洗红埃:越地的美女用镜子洗去脸上的红尘,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 山斗秦眉妩:山中似乎有秦地女子的妩媚眉目,表现出美丽的对比。
- 相间金茸翠亩:金色的茸毛和翠绿的田野交错,展现了秋天的丰收。
- 认城阴春耕旧处:回忆起城里的阴影,曾经的春耕旧地。
- 晚舂相应,新稻炊香:晚上的舂米声与新稻的香气相应,体现出丰收的喜悦。
- 疏烟林莽:稀疏的烟雾笼罩着密林,营造出宁静的乡村气氛。
- 清磬风前:清脆的磬声在风中响起,增添了诗的音乐感。
- 海沈宿袅芙蓉炷:海面上轻轻袅娜的芙蓉香气,表现出自然的美。
- 阿香秋梦起娇啼:阿香的秋梦中传来娇柔的啼声,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玉女传幽素:玉女传递着幽幽的素音,象征着高雅与清纯。
- 人驾梅槎未渡:人驾着梅花船还未渡过,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 试梧桐聊分宴俎:在梧桐下聊聊宴席的事,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 采菱别调:采菱的曲调别具一格,表现出秋天的特有韵味。
- 留取蓬莱,霎时云住:留取蓬莱的美景,云朵却在瞬间消散,表现出人生的短暂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灯花”比作灯下的花影,体现出宁静的氛围。
- 拟人:如“檐影琵琶语”,使影子具有人性化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基调温柔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花:象征温暖和宁静。
- 琵琶:代表音乐和内心情感。
- 越娥:象征美丽与纯洁。
- 新稻:代表丰收与希望。
- 梅槎:象征着未到达的理想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下列哪一句与丰收有关? A. 秋入灯花
B. 新稻炊香
C. 采菱别调
D. 清磬风前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越娥”象征着__。
-
判断题: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对/错)
答案:
- B
- 美丽与纯洁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色,但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思念。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对月的描绘,展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吴文英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