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二月晦,偕徐孟坚、滕审言、李季功游裴公亭作)》

时间: 2024-09-19 22:15:44

城上著裴亭,亭下临湘水。

泼黛揉蓝画不成,暝色仍含紫。

忙里不知春,却问今余几。

相与偷将半日闲,共把尘襟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上著裴亭,亭下临湘水。
泼黛揉蓝画不成,暝色仍含紫。
忙里不知春,却问今余几。
相与偷将半日闲,共把尘襟洗。

白话文翻译

在城头上修建了裴公亭,亭子下面流淌着湘江水。
泼洒的墨色与蓝色的画面无法交融,黄昏的颜色依然带着紫色。
在忙碌中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忍不住问现在已过了多少时光。
大家一起偷偷享受这半日的闲暇,共同洗去生活的尘埃。

注释

字词注释

  • 裴亭:指裴公亭,是一种游览亭,常用来休息观景。
  • 湘水:指湘江,是中国著名的河流。
  • 泼黛:指用墨色或深色涂抹的方式。
  • 揉蓝:指将蓝色与其他颜色混合。
  • 暝色:指黄昏的颜色。
  • 尘襟:指生活中的琐事与烦恼,尘埃象征世俗的困扰。

典故解析

  • 裴公亭:裴公亭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常聚会的场所,象征着诗人群体的生活和交流。
  • 湘水:湘江作为南方的重要河流,常被文人歌颂,象征着灵秀的自然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应祥,宋代诗人,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常常运用典雅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二月晦日,正值春天来临之际,诗人与友人徐孟坚、滕审言、李季功游览裴公亭,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卜算子》通过描绘裴公亭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在繁忙生活中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沉思。首句“城上著裴亭,亭下临湘水”将亭子与湘江的自然景观结合,展现了诗人身处美景之中的愉悦与惬意。接着“泼黛揉蓝画不成,暝色仍含紫”则通过视觉细节表达了黄昏时分的氛围,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色彩的变化,反映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忙里不知春,却问今余几”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虽然身处繁忙之中,却难以察觉春天的到来,表现出一种对生活节奏的无奈。最后一句“相与偷将半日闲,共把尘襟洗”则表达了与友人共享闲暇时光的快乐,也象征着一种对世俗烦扰的超脱与洗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以及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闲适生活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上著裴亭:描写亭子的建立,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
  2. 亭下临湘水:水流的描写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3. 泼黛揉蓝画不成:通过颜色的对比,传达了视觉的冲击。
  4. 暝色仍含紫:黄昏的紫色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与宁静。
  5. 忙里不知春:反映出生活的忙碌使人忽视自然的变化。
  6. 却问今余几: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思索与无奈。
  7. 相与偷将半日闲:描写与友人共同享受闲暇的情景。
  8. 共把尘襟洗:象征性地洗净生活的烦恼,追求心灵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泼黛揉蓝”形象化地描绘色彩的对比。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色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思考和对友人共处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活的反思,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闲适、雅致生活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裴亭:象征着文人聚集、交流的场所。
  • 湘水:代表自然之美与流逝的时间。
  • 暝色:寓意着时光的变迁与生命的短暂。
  • 尘襟:象征世俗烦恼与生活琐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水是哪条河流?

    • A. 长江
    • B. 湘江
    • C. 黄河
    • D. 淮河
  2. 填空题:诗中“泼黛揉蓝画不成,暝色仍含__”。

  3. 判断题:诗人对此次游玩感到非常快乐。(对/错)

答案

  1. B. 湘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李煜的作品,表达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描绘自然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诗词对比

  • 《卜算子》 vs. 《临江仙》: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对时间的思考,但《卜算子》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临江仙》则多了一份对往昔的怀念与感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曲赋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