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溪兰若(兼隐者旧居)》

时间: 2025-01-04 07:59:42

西看叠嶂几千重,秀色孤标此一峰。

丹灶久闲荒宿草,

碧潭深处有潜龙。

灵仙已去空岩室,到客唯闻古寺钟。

远对白云幽隐在,年年不离旧杉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清溪兰若(兼隐者旧居)
作者: 戴叔伦 〔唐代〕

西看叠嶂几千重,
秀色孤标此一峰。
丹灶久闲荒宿草,
碧潭深处有潜龙。
灵仙已去空岩室,
到客唯闻古寺钟。
远对白云幽隐在,
年年不离旧杉松。


白话文翻译:

在西边望去,重叠的山峦层层叠叠,
唯有这座山峰的秀丽风景最为突出。
丹灶已久无人使用,杂草丛生,
在碧绿的潭水深处,藏有潜龙。
灵仙早已离去,空荡荡的岩室,
只有远道而来的客人,能听见古寺的钟声。
远处的白云幽幽地隐匿,
年年岁岁不离去的,是那老松和杉树。


注释:

  • 叠嶂: 重叠的山峰。
  • 秀色: 美丽的景色。
  • 丹灶: 指炼丹用的炉灶,这里暗指隐士的居所。
  • 荒宿草: 指长满杂草的荒废场所。
  • 碧潭: 清澈的潭水。
  • 潜龙: 潜伏的龙,象征着深藏的才华或潜力。
  • 灵仙: 指神仙,隐士的理想境界。
  • 空岩室: 空荡的岩石房间,象征孤独和清静。
  • 古寺钟: 古老寺庙的钟声,表示幽静和历史感。
  • 白云: 代表悠闲、隐逸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4-799),字景仁,号清远,唐代诗人,生于今陕西省。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见称,多写山水、田园题材。与王维、孟浩然并称,尤其擅长描绘隐士生活的恬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写的是西山清溪兰若的景致,隐喻着隐士的生活和追求,反映了戴叔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中自然景物的描绘,融合了道教的思想,展现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游清溪兰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首联“西看叠嶂几千重,秀色孤标此一峰”,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层峦叠嶂的壮丽景色,突出了一座独立的山峰之美。接下来的“丹灶久闲荒宿草,碧潭深处有潜龙”,则通过描写隐士的居所,展现出一种被遗忘的静谧与深邃,暗示着潜藏的才华。

诗中“灵仙已去空岩室”,表现出一种孤独感,似乎在感叹隐士的生活背后的孤独与清冷。而“到客唯闻古寺钟”,则通过钟声的回响,传达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空的交错。最后两句“远对白云幽隐在,年年不离旧杉松”,以白云和杉松象征着隐逸的理想,表达了对自然常在的眷恋。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深刻地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显示了戴叔伦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看叠嶂几千重: 远望西边,层层叠叠的山峦如同千重叠。
  2. 秀色孤标此一峰: 这里的山峰独具秀美,卓然自立。
  3. 丹灶久闲荒宿草: 炼丹炉已久无人使用,周围杂草丛生。
  4. 碧潭深处有潜龙: 碧绿的潭水深处,潜藏着不为人知的龙。
  5. 灵仙已去空岩室: 神仙早已离去,岩石房间显得空荡无物。
  6. 到客唯闻古寺钟: 远道而来的客人,听见古寺的钟声。
  7. 远对白云幽隐在: 远处的白云幽静地隐匿于山间。
  8. 年年不离旧杉松: 年复一年,老杉树和松树始终未离。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句之间有着严格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潜龙”作为隐喻,象征着人未显露的才华。
  • 拟人: “唯闻古寺钟”给钟声赋予了情感,使之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隐逸生活为主题,通过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切感悟。


意象分析:

  • 叠嶂: 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力量,同时也暗示人生的层层挑战。
  • 丹灶: 代表隐士的追求与理想,反映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碧潭: 象征着深邃与宁静,暗示内心的平和。
  • 白云: 代表自由与悠然,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王维
    B. 孟浩然
    C. 戴叔伦
    D. 李白

  2. “丹灶久闲荒宿草”中的“丹灶”指的是什么? A. 烧水的锅
    B. 炼丹的炉灶
    C. 简陋的居所
    D. 祭祀的坛

  3. 诗中提到的“潜龙”象征着什么? A. 隐士的生活
    B. 藏在深潭中的才华
    C. 自然的美丽
    D. 古寺的钟声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维的《山居秋暝》
  2. 孟浩然的《春晓》
  3.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 同样描绘隐逸生活与自然景色,着重于秋天的宁静与安详。
  • 孟浩然《春晓》: 描述春天的勃勃生机,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唐诗鉴赏辞典》
  3. 《古典诗词的魅力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