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柳道时余北还(一作送观察李判官巡郴州)》

时间: 2025-01-19 14:42:21

征役各异路,烟波同旅愁。

轻桡上桂水,大艑下扬州。

何处成后会,今朝分旧游。

离心比杨柳,萧飒不胜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柳道时余北还(一作送观察李判官巡郴州)
作者: 戴叔伦 〔唐代〕

征役各异路,烟波同旅愁。
轻桡上桂水,大艑下扬州。
何处成后会,今朝分旧游。
离心比杨柳,萧飒不胜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们因征召而各奔东西的情景,虽然各自的旅途不同,但共同的忧愁却如烟波般弥漫。诗中描写了轻舟在桂水上行驶,大船则在扬州下航行,展现了水路的广阔和不同的方向。诗人感叹,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而今天又要分别旧日游玩之地。离愁别恨如同杨柳般摇曳,令人感到秋天的萧索和凄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征役:指征召去执行军事或其他任务。
  • 烟波:形容水面上的烟雾和波浪,寓意忧愁。
  • 轻桡:小舟,轻便的船只。
  • 桂水:指桂江,水流清澈,风景秀丽。
  • 大艑:大船,通常指大型的货船。
  • 后会:再相见的时刻。
  • 离心:指心中因离别而产生的忧愁。
  • 萧飒:形容秋风的声音,带有凄凉之感。

典故解析:

  • 杨柳:在古代诗词中,柳树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杨柳依依,表达离愁别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字景仁,唐代诗人,生于公元大约800年,卒年不详。戴叔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尤其擅长描写旅途中的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征召频繁的时期,诗人友情与离别的情感在诗中得以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思念。开头两句“征役各异路,烟波同旅愁”直接切入主题,强调了朋友们因各自的使命而分开,但心中的忧愁却如烟波一般无处不在,给人一种孤独感。接下来的“轻桡上桂水,大艑下扬州”则通过具体的地理描绘,传达出离别的空间距离感,桂水的宁静与扬州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衬托出离愁的深重。

“何处成后会,今朝分旧游”两句,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渴望与无奈。最后一句“离心比杨柳,萧飒不胜秋”则将离愁与秋天的萧瑟相结合,利用杨柳的意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离别的哀伤与凄凉。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友情与离别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征役各异路:每个人由于各自的使命走上不同的道路。
  2. 烟波同旅愁:虽然路途不同,心中的忧愁却是相同的。
  3. 轻桡上桂水:轻便的小舟在美丽的桂水上航行。
  4. 大艑下扬州:大型的船只则在繁华的扬州出航。
  5. 何处成后会: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
  6. 今朝分旧游:今天要分别的地方是曾经一起游玩的地方。
  7. 离心比杨柳:离别的心情如同杨柳般摇曳不定。
  8. 萧飒不胜秋:秋风萧瑟,无法承受这样的凄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心比作杨柳,形象地表达了游子的愁苦。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对未来重聚的渴望。诗人的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示了人际关系中的脆弱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杨柳:象征离别与思念,柔韧而脆弱。
  2. 烟波:象征忧愁与不安,模糊而深邃。
  3. 桂水:象征美好与宁静,清丽而恬淡。
  4. :象征凋零与孤寂,冷清而萧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轻桡”指的是什么? A. 大船
    B. 小舟
    C. 渔船
    D. 货船

  2. 诗人对未来重聚的情感是怎样的? A. 希望满满
    B. 无所谓
    C. 无奈与惆怅
    D. 高兴

  3. “离心比杨柳”中的“杨柳”象征什么? A. 生命的坚韧
    B. 离别的愁苦
    C. 春天的希望
    D. 秋天的萧瑟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 李白
  2. 《送别》- 王之涣
  3. 《相见欢》- 李煜

诗词对比:
可以将《送柳道时余北还》与王之涣的《送别》进行比较,两者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送别》更侧重于对友情的深切怀念,而《送柳道时余北还》则更多地展现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诗词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