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天竺寺晓发罗源
黄昏投古寺,深院一灯明。
水砌长杉列,风廊败叶鸣。
山云留别偈,王事速归程。
迢递罗源路,轻舆候晓行。
白话文翻译:
在黄昏时分,我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庭院深处亮起了一盏灯。水边的长杉树排列在一起,风吹过廊道,发出凋落的树叶沙沙作响。山中的云彩留下一句告别的偈语,而我因公事匆忙,只得快速归程。远行的路途漫长,我轻便的轿子在等待黎明的到来。
注释:
- 宿:在此作动词,意为“过夜”。
- 天竺寺:古寺名,位于今福建省。
- 投:投射,此处指黄昏时光线照射到寺庙上。
- 古寺:古老的寺庙。
- 深院:寺院较深的地方,环境宁静。
- 一灯明:一盏灯亮着,表示寺庙中有人。
- 水砌:用石头砌成的水边,形容环境优美。
- 长杉:指高大的杉树。
- 风廊:风吹动的走廊。
- 败叶鸣:凋谢的树叶在风中发出声音。
- 山云留别偈:山间的云彩似乎在送别,留下了偈语。
- 王事:王命或公务,指作者因公事急需返回。
- 迢递:形容路途遥远。
- 轻舆:轻便的轿子。
- 候晓行:等待天亮后出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叔伦(约735年-约791年),唐代诗人,字景亨,号天竺,生于福建,其诗风清新、流畅,常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题材。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戴叔伦出游的途中,表达了他在古寺的宁静环境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对归程的思考,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和人事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宿天竺寺晓发罗源》是一首描绘黄昏时分寺庙景象的诗,诗中的意象清新而宁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开头两句“黄昏投古寺,深院一灯明”描绘了古寺的宁静与温馨,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接着,“水砌长杉列,风廊败叶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秋天的萧索和生命的脆弱。
“山云留别偈,王事速归程”则引出了诗人对归途的思考。在享受寺庙的宁静之余,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王事,这种矛盾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深度。最后一句“迢递罗源路,轻舆候晓行”不仅描绘了远行的孤独感,还表达了对明天美好希望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昏投古寺,深院一灯明”:在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照射在古老的寺庙上,深院中透出一盏明亮的灯光,透露出一丝温暖与宁静。
- “水砌长杉列,风廊败叶鸣”:水边石砌的长杉树整齐排列,微风拂过,凋落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 “山云留别偈,王事速归程”:山中的云彩似乎送别诗人,留下了一句偈语,而他因公事匆忙,需急速返回。
- “迢递罗源路,轻舆候晓行”:罗源的路途遥远,轻便的轿子在等候黎明的到来,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山云留别偈”隐喻离别的情感。
- 拟人:将山云赋予了情感,似乎在与诗人告别。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寺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归途的感慨,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着宁静和超然的生活状态。
- 灯光:象征希望与温暖。
- 长杉:代表坚韧与生命的延续。
- 败叶: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云:象征着变幻与离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古寺”是指哪一处? A. 天竺寺
B. 白马寺
C. 少林寺 -
诗人的心情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A. 寂寞和思乡
B. 对生活的热爱
C. 对归途的急迫 -
“山云留别偈”中的“留别”指的是什么? A. 留下的山云
B. 送别的情感
C. 留下的诗句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戴叔伦的《宿天竺寺晓发罗源》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意境上均展现了宁静与思考,但戴叔伦更加强调归途的急迫感,而王维则更侧重于描绘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