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句:先帝升遐日》

时间: 2025-01-07 22:12:17

先帝升遐日,词臣寓直时。

柩前书愿命,笔下定鸿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先帝升遐日,
词臣寓直时。
柩前书愿命,
笔下定鸿基。

白话文翻译:

先帝已于某日去世,
当时的文臣正值休假。
在棺木前写下遗愿,
在笔下决定了未来的基业。

注释:

  • 先帝:指先前的皇帝,通常指去世的帝王。
  • 升遐日:升遐意为去世,日指的是具体的日期。
  • 词臣:指文臣,负责文书和记录的官员。
  • 寓直:休假,暂时不在工作岗位上。
  • 柩前:棺木前,指去世者的遗体所在之处。
  • 书愿命:在此处指书写遗愿和命令。
  • 笔下:书写的动作。
  • 鸿基:伟大的基础或基业,通常指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典故解析:

“先帝升遐”常见于古代文献中,表示帝王去世的哀悼。文臣在先帝的葬礼上书写遗愿,显示出对先帝的尊敬与责任感。这种传统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文臣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先帝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王阆,约1040年-约1098年),字季如,号子安,北宋时期的诗人、政治家,曾任重要官职。其诗风清新,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为主。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先帝去世时,身为文臣的王禹偁在悼念先帝之余,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与责任感。此时正值北宋时期,国家面临多重挑战,王禹偁在此背景下写下此诗,以表明对国家治理的关心。

诗歌鉴赏:

《残句:先帝升遐日》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诗的开头以“先帝升遐日”引入,瞬间勾起了读者对去世帝王的怀念与哀悼。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文臣在先帝临终之际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感。接着“词臣寓直时”一句,透露出文臣在此刻的复杂心情:即使在休假期间,也不能忘记对国家的责任,显示出文臣的忠诚。

“柩前书愿命”,在葬礼上书写遗愿,这不仅是对先帝的追思,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承诺与决心。最后“笔下定鸿基”,则是对国家未来的展望,诗人意识到自己作为文臣的角色,在国家的治理与发展中不可或缺。整首诗情感真挚而深沉,既有对先帝的哀悼,也有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表现出王禹偁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先帝升遐日:开篇直接点明主题,表明先帝去世的时间,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气氛。
  2. 词臣寓直时:说明文臣在休假,暗示此时的特殊性与文臣的责任感。
  3. 柩前书愿命:在棺材前书写遗愿,体现了对先帝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承诺。
  4. 笔下定鸿基:强调文臣在书写中所承担的责任,决定国家的未来基业。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升遐日”与“寓直时”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柩前的书写不仅代表了对先帝的追思,也象征着文臣对未来的责任与承诺。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对先帝的追悼与国家未来的思考,表现了文臣的忠诚与责任感,传达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先帝:代表着历史的延续与国家的治理。
  • :象征着死亡与哀悼。
  • :象征着文人的责任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的“先帝”指的是谁?

    • A. 现任皇帝
    • B. 去世的皇帝
    • C. 未来的皇帝
  2. 填空题:在诗中,文臣在柩前书写遗愿,体现了对___的忠诚和责任。

  3. 判断题: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先帝的无情和冷漠。 (对/错)

答案:

  1. B
  2. 国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哀江头》:白居易
  • 《祭妹文》: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禹偁《残句:先帝升遐日》白居易《哀江头》均表达了对逝去之人的怀念,但王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国家未来的思考,而白的作品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两首诗在情感深度和表现方式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王禹偁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书籍。
  • 《古代文学史》:提供关于诗歌发展及风格变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