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代净众老)
向子諲 〔宋代〕
此夜中秋,不向光影门前过。
披衣得坐。无佛众生我。
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
还知么。就中两个。
鼻孔谁穿破。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中秋的夜晚,我没有走到光影交错的门前。
披上衣服静坐,心中无佛无众生。
没有鼓声敲打皮肤,问一下今天的和谐如何?
你还知道吗?其中有两个,
是谁把鼻孔穿破的呢?
注释:
- 此夜中秋:指的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象征团圆。
- 不向光影门前过:意指没有走出门去享受明月的光影。
- 披衣得坐:披上外衣,静静地坐着。
- 无佛众生我:心中没有佛,也没有众生,表示一种超然的境界。
- 没鼓打皮:没有鼓声敲打身体,表达一种寂静的状态。
- 借问今几和:借此询问今天的和谐状况。
- 就中两个:可能指代两种事物或两个人。
- 鼻孔谁穿破:一个比喻,可能指某种困扰或者难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子諲,宋代词人,字君士,号子諲,晚号“天台山人”。其作品多表现深沉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向子諲的词风清丽而含蓄,常以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见长。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中秋之夜,作者借助节日的氛围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和谐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思想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通过对中秋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哲思。开头“此夜中秋,不向光影门前过”,不仅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夜晚氛围,也隐含着诗人对外界美好事物的疏离感。中秋节是团圆的象征,然而“无佛众生我”的表达,似乎在揭示一种超然的境界,诗人对世俗的看淡与人生的思考。
接下来的句子“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则流露出对当下和谐状态的探询,似乎在感慨生活的无常与变化。诗人用“鼻孔谁穿破”这一句,可能是在反思生活的某种困扰,或者是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整体来看,此词不仅仅是对节日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命运、内心感受的深刻探讨,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夜中秋,不向光影门前过:在这个中秋的夜晚,我没有走向光影交错的地方,表达了内心的孤寂。
- 披衣得坐:披上外衣静坐,象征着一种独处的状态。
- 无佛众生我:内心没有宗教信仰的寄托,也没有他人的牵挂,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 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没有外界的喧闹,询问现在的和谐状况,反映了对生活的思考。
- 还知么。就中两个:可能暗指某种事物或人,表达了一种迷惑与思索。
- 鼻孔谁穿破:以隐喻形式表达生活中的困扰或烦恼。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鼻孔谁穿破”作为比喻,表达生活中的某种难题。
- 对仗:词句之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例如“无佛众生我”与“没鼓打皮”。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受、对外界美好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和内心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秋:象征团圆与思念。
- 光影:代表美好的生活与外部世界的吸引。
- 佛:代表宗教信仰与内心的寄托。
- 鼓声:喧闹与生活的繁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诗是在哪个节日写的?
- A. 春节
- B. 中秋
- C. 端午
- D. 清明
-
诗中“鼻孔谁穿破”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人际关系的困扰
- B. 生活的烦恼
- C. 对未来的期望
-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中秋夜的思乡情,但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 苏轼的《水调歌头》:在中秋夜中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更加浓厚。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