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时间: 2025-01-06 04:27:44

远弟来自龙舒,张师言寄声相问,有怀其人

青松翠筱。

一夜欹倾如醉倒。

残腊能佳。

落尽梅花见雪花。

诗岩酒岛。

何日登临同笑傲。

未老还家。

饱历年华有鬓华。

意思解释

减字木兰花

作者: 向子谦 〔宋代〕

原文展示:

远弟来自龙舒,张师言寄声相问,
有怀其人青松翠筱。
一夜欹倾如醉倒。
残腊能佳,落尽梅花见雪花。
诗岩酒岛,何日登临同笑傲。
未老还家,饱历年华有鬓华。


白话文翻译:

我的远方弟弟从龙舒而来,张师听说了我的情况,特别来问候我。
我怀念那位朋友,如同怀念青松和翠竹一样。
昨夜饮酒,醉得倾斜倒下。
腊月的余味尚存,梅花落尽后,便能看到雪花的飘落。
诗酒相伴的地方,何时才能一起登高吟唱,尽情欢笑?
虽然未老已回家,经历很多年华,鬓发已渐渐变白。


注释:

  • 龙舒: 地名,可能指的是一个地理位置,象征远方的思念。
  • 张师: 指某位朋友或师长,表达对朋友的问候。
  • 青松翠筱: 青松和竹子,象征高洁的友谊或品德。
  • 残腊: 指腊月的最后时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珍惜。
  • 雪花: 代表纯洁与美好,也暗示岁月的变化。

典故解析:

  • 梅花: 在中国文化中,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常用于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 在古代文人中,酒常被视为抒发情感与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子谦,字德馨,号逸庵,南宋时期的诗人,以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向子谦思念朋友、回忆往昔的时刻,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优雅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远弟的到来和朋友的问候,使得孤独的心灵获得了一丝温暖,展现出浓浓的友情情谊。接着,诗人用“青松翠筱”比喻怀念的深刻,表现出对真挚友谊的珍视。接下来的“醉倒”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放纵与享受,酒似乎成为了和朋友交流的桥梁。

“残腊能佳,落尽梅花见雪花”中,腊月的余味与梅花的凋零,暗示着时间的无情流逝与生命的脆弱,而雪花的出现则代表了新的开始与希望。最后两句“未老还家,饱历年华有鬓华”,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升华至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他尽管经历了许多,但仍怀有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友情的感慨,又有对生命的思索,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远弟来自龙舒: 远方的弟弟从龙舒而来,唤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2. 张师言寄声相问: 朋友张师传来问候,体现了人际间的关怀。
  3. 有怀其人青松翠筱: 像青松和竹子一样怀念那人,表现对友谊的珍重。
  4. 一夜欹倾如醉倒: 饮酒后醉倒,显示出放松与享受的态度。
  5. 残腊能佳: 腊月的美好依旧,象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6. 落尽梅花见雪花: 梅花落尽后,雪花飘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7. 诗岩酒岛: 描绘了一个优雅的诗酒环境,体现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8. 何日登临同笑傲: 表达希望与朋友一起畅游的愿望,渴望共度美好时光。
  9. 未老还家: 尽管未老,依然回到家乡,彰显归属感与亲情的牵绊。
  10. 饱历年华有鬓华: 经历了许多岁月,鬓发渐白,反映人生的沧桑。

修辞手法:

  • 比喻: “青松翠筱”用以比喻朋友的高洁品德。
  • 排比: “诗岩酒岛”营造出一种优雅的生活场景。
  • 对仗: 诗句间的对称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友情的温暖、对时光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松: 象征高洁与坚定的友谊。
  • 梅花: 代表坚韧与纯洁的情感。
  • 雪花: 象征岁月的流逝与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松翠筱”用来比喻什么?

    • A. 年龄
    • B. 友情
    • C. 酒
  2. “一夜欹倾如醉倒”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状态?

    • A. 忧愁
    • B. 放松
    • C. 疲惫
  3. 诗中提到的“残腊”象征什么?

    • A. 年末的景象
    • B. 冬天的寒冷
    • C. 友情的消逝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李清照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声声慢》与向子谦的《减字木兰花》都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怀念,但李清照的词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向子谦则通过更为宽广的生活感悟来展现情感的深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