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初秋西湖泛月》
时间: 2025-01-04 13:21: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初秋西湖泛月
双桨轻移波影动,一襟绿染湖烟。
出山明月弄婵娟。
凉生三界外,秋在玉壶边。
夜意欲阑人未倦,孤栖惯是迟眠。
怎知画里武陵天。
渔归花树老,乱石尽蛟涎。
白话文翻译:
在初秋的西湖上,双桨轻轻划动,波光荡漾,湖面上青色的烟雾染上了我的衣襟。明月从山中升起,照耀着婀娜的身影。凉意在这三界之外蔓延,秋天在玉壶(指酒壶)旁悄然降临。夜晚似乎快要结束,但我仍未感到困倦,习惯了这种孤独的栖息,晚睡成了常态。哪里知道画中描绘的武陵仙境呢?渔夫归来,花树已老,乱石间尽是蛟龙的涎水。
注释:
- 双桨:指划船的桨。
- 波影:水波荡漾产生的影子。
- 婵娟:形容月亮的美丽,如同美人。
- 凉生:凉意产生。
- 三界外:指超脱于世俗的境界。
- 玉壶:指酒壶,古诗中常用来比喻美酒。
- 阑:指结束、尽头。
- 孤栖:独自栖息。
- 武陵天: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出自桃花源记。
- 蛟涎:蛟龙的口水,形容水边的湿气和荒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蘅(生卒年不详),近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以清新、婉约著称。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初秋,正值西湖的美丽时节,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 初秋西湖泛月》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初秋西湖的宁静和美丽。诗人以“双桨轻移波影动”开篇,生动地描绘了湖面上的波光与轻舟,营造出一种轻松、悠然的氛围。而“出山明月弄婵娟”则将月亮的美丽与湖水的宁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随着凉意的降临,诗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接着,诗人转向内心的独白,表达了自己夜深人静时的不倦与孤独。通过“孤栖惯是迟眠”,诗人似乎在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流露出一种对孤独的接受与习惯。最后一句“渔归花树老,乱石尽蛟涎”则将整个场景推向了一种哲理的思考,渔夫的归来与自然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写中融入了深邃的哲理,使人不仅能欣赏到西湖的美丽,更能体悟到人生的深意。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双桨轻移波影动”:描绘轻舟划过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
- “一襟绿染湖烟”:湖面烟雾缭绕,给衣襟带来绿色的印象,暗示与自然的亲密。
- “出山明月弄婵娟”:明月升起,似乎在与美丽的身影互动,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和谐。
- “凉生三界外,秋在玉壶边”:凉意超脱于世俗,秋天在酒壶旁悄然来临,体现出诗人的闲适心境。
- “夜意欲阑人未倦”:夜晚即将结束,但诗人却未感到疲倦,表现出对夜晚的喜爱。
- “孤栖惯是迟眠”:习惯了独自栖息,常常熬夜,流露出孤独的情感。
- “怎知画里武陵天”:诗人自问,何曾知道画中美好的武陵仙境,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渔归花树老,乱石尽蛟涎”:渔夫归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婵娟,形象生动。
- 拟人:明月“弄婵娟”,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夜意欲阑人未倦”中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孤独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双桨:象征轻松愉悦的生活状态。
- 明月:代表希望与美的象征。
- 湖烟:暗示自然的神秘与柔和。
- 武陵天:象征理想的生活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渔归:代表归宿与生活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凉生三界外”中的“三界”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界
- B. 人间、天堂、地狱
- C. 诗歌、音乐、美术
- D. 过去、现在、未来
-
“孤栖惯是迟眠”这句中的“孤栖”最能传达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忧伤
- D. 兴奋
-
诗中提到的“武陵天”是指:
- A. 现实中的地方
- B. 诗中的理想世界
- C. 一种修行状态
- D. 美好的回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但更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与酒的豪情。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通过月光引发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加深沉。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分析》
- 《古典诗词的意象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