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其三 彊村词来,调高意远,讽味不足,聊复继声》

时间: 2025-01-19 23:56:22

西北浮云车盖去,晚来心与飘风。

高楼独上与谁同。

名随三老隐,声在九歌终。

不是凭阑无下意,新来筋力添慵。

江心桃竹倚从容。

音书迟雁字,经本閟龙宫。

意思解释

临江仙 其三

作者:沈曾植 〔清代〕


原文展示

西北浮云车盖去,晚来心与飘风。
高楼独上与谁同。
名随三老隐,声在九歌终。
不是凭阑无下意,新来筋力添慵。
江心桃竹倚从容。
音书迟雁字,经本閟龙宫。


白话文翻译

西北的浮云如同车盖般飘去,傍晚时分我的心随风飘荡。
在高楼上独自一人,难以找到知音。
名声早已隐匿于三老之中,音容却仍在《九歌》的结束处。
并不是凭栏而感到无聊,而是新近的力量使我更加慵懒。
江心的桃树和竹子静静依靠,显得从容自得。
音信如同迟来的雁字,经过龙宫的深处。


注释

  1. 西北浮云:指天空中飘浮的云彩,象征着变化无常。
  2. 晚来心与飘风:傍晚时分,心情随风漂荡,表达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3. 高楼独上:独自登上高楼,象征孤独。
  4. 三老:指道教的三位仙人,象征隐士的高洁名声。
  5. 九歌:古代乐歌,象征着诗人的文化修养。
  6. 凭阑:指倚在栏杆上,象征着思考或沉思。
  7. 筋力添慵:身体力量减弱,感到懒散。
  8. 桃竹:桃树和竹子,象征自然的宁静。
  9. 音书迟雁字:音信如同迟来的鸿雁,象征书信的稀少与遥远。
  10. 閟龙宫:古代神话中龙的居住地,象征深邃的神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曾植,字蕴辉,号洵斋,清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曾任职于地方官员,精通文学和书法。沈曾植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个人的情感抒发与自然景物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临江仙 其三》创作于沈曾植晚年时,诗中流露出对孤独与生命的思考,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漠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临江仙 其三》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开篇“西北浮云车盖去,晚来心与飘风”以浮云和晚风为引子,渲染出一种飘渺而又孤独的氛围。诗人站在高楼之上,独自一人,感受到名声与人际关系的疏离,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无奈。

接下来的“名随三老隐,声在九歌终”,则通过引用道教的三老和古乐《九歌》,暗示诗人虽然在名声上有所追求,但内心仍向往隐逸的生活。在“不是凭阑无下意,新来筋力添慵”中,诗人自嘲身体的懒惰与无所事事的状态,进一步深化了孤独感。

结尾“江心桃竹倚从容,音书迟雁字,经本閟龙宫”将目光转向自然,桃竹的从容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而“音书迟雁字”则暗示着疏离与思念,使整首诗在孤独中透出一丝自然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北浮云车盖去:浮云如车盖般随风而去,象征时间的流逝。
  2. 晚来心与飘风:心情随风飘荡,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孤独。
  3. 高楼独上与谁同:在高楼上独自一人,表达了孤独的感受。
  4. 名随三老隐:名声隐匿,显示对名利的淡漠。
  5. 声在九歌终:音容依然存在,表明对文化的珍视。
  6. 不是凭阑无下意:并非无所事事,而是身心疲惫。
  7. 新来筋力添慵:身体的疲惫感加重,暗示生活的困顿。
  8. 江心桃竹倚从容:自然景物的安宁,与诗人的内心形成对比。
  9. 音书迟雁字:音信稀少,象征孤独与思念。
  10. 经本閟龙宫:提及龙宫,增添神秘感,暗示深邃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西北浮云车盖去”,将浮云比作车盖,形象生动。
  • 对仗:如“高楼独上与谁同”,“名随三老隐,声在九歌终”,形成对仗的美感。
  • 拟人:如“音书迟雁字”,将音书拟人化,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独白的结合,表达了对孤独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浮云:象征变化无常,人生的无常。
  • 高楼:象征孤独与高远的追求。
  • 桃竹:自然的宁静,象征心灵的安宁。
  • 雁字:象征音信的稀少与思念的遥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老”指的是? A. 三位隐士
    B. 三位神仙
    C. 三位诗人

  2. “高楼独上与谁同”的意思是? A. 有很多朋友
    B. 独自一人
    C. 有知音相伴

  3. “音书迟雁字”中“雁字”象征什么? A. 飞翔的鸟
    B. 书信的稀少
    C. 旅行的日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系列其他作品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临江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但沈曾植更侧重于内心的独白,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女性特有的柔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沈曾植诗文集》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