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

时间: 2025-01-06 09:34:43

长江浩渺山明秀。

宛转西风惊客袖。

相逢才系柳边舟,相别又倾花下酒。

怪得新来诗骨瘦。

都在秋娘相识后。

一天明月照相思,芦汀洲霜满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江浩渺山明秀。宛转西风惊客袖。相逢才系柳边舟,相别又倾花下酒。怪得新来诗骨瘦。都在秋娘相识后。一天明月照相思,芦汀洲霜满首。

白话文翻译:

长江水浩荡,青山秀丽。柔和的西风吹起,惊动了旅人的衣袖。相遇时在柳边的船上系好舟,分别时又在花下共饮酒。难怪近期我的诗句显得消瘦,都是自从与秋娘相识后。明亮的月光洒下,照耀着我的思念,芦苇洲上霜满头。

注释:

  • 浩渺:形容长江水势浩大,辽阔无边。
  • 宛转:形容风的柔和、婉转。
  • 柳边舟:柳树旁边的小船,代表着相遇的场景。
  • 倾花下酒:在花下饮酒,表现离别时的惆怅。
  • 诗骨瘦:诗句显得瘦弱,形容创作的艰难。
  • 秋娘:可能指某个女子,用以象征秋天的美丽与凄凉。
  • 明月照相思: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思念的情感。
  • 芦汀洲:指长江中的浅滩,芦苇生长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但他的诗歌以清新婉约、情感细腻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感,常用细腻的笔触传达深厚的思乡情怀与人际关系。

创作背景:

“木兰花”一词源于古代诗词的题材,常用于抒发情感与思念。此诗创作于诗人经历了一段美好而又短暂的相遇之后,表达了对相识女子的深情思念及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诗歌鉴赏:

《木兰花》是陈允平的一首代表作,整首诗以长江水和秋天的意象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思考。开篇的“长江浩渺山明秀”,为整首诗奠定了壮阔的自然背景,展现了诗人胸怀开阔的气度。接着“宛转西风惊客袖”,则将自然与人的情感相连接,柔和的西风让旅人感受到一丝惆怅。

相逢与相别的场景交替出现,通过“相逢才系柳边舟,相别又倾花下酒”,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既有相聚的欢愉,也有离别的哀伤。诗中提及“秋娘”,不仅仅是对女子的称呼,更加深了诗中思念的情感,秋天象征着成熟与凋零,使得情感更加浓烈。

最后两句“一天明月照相思,芦汀洲霜满首”,则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明月照耀下的思绪与芦苇洲上的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孤独与思念的深刻。整首诗在情感的流露上细腻而真挚,使人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瞬间的珍惜以及对离别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江浩渺山明秀:展现自然的壮丽景象,长江水势浩大,山色清秀,表达出一种开阔的胸襟。
  2. 宛转西风惊客袖:西风轻柔,吹动旅人的袖子,暗含了旅途中的惆怅。
  3. 相逢才系柳边舟:描绘了相遇的场景,柳树旁的小船系好,寓意着一段美好的相逢。
  4. 相别又倾花下酒:在花下饮酒,暗示离别时的愁苦与不舍。
  5. 怪得新来诗骨瘦:因思念而致使诗句显得瘦弱,表达了创作的艰难。
  6. 都在秋娘相识后:与秋娘的相识是引发思念的主要原因,情感更为深沉。
  7. 一天明月照相思:明月映照着思念的情感,象征孤独。
  8. 芦汀洲霜满首:芦苇洲上霜满头,象征着思念的苦涩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霜满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
  • 对仗:如“相逢才系柳边舟,相别又倾花下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西风“惊客袖”,赋予风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长江水与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相逢与离别的深切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与对思念的渴望。主题围绕着自然与人情的交融,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江:象征着浩大与奔流不息,寓意时光的流逝。
  • :代表着坚韧与稳定。
  • 西风:象征着柔和与变化,带来思念的情感。
  • :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柔情。
  • :象征思念与孤独,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内心的渴望。
  • :象征着凋零与寒冷,映射出思念的苦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长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思念的情感
    C. 自然的壮丽

  2. “宛转西风惊客袖”中的“西风”给人什么感觉?
    A. 凶猛
    B. 温柔
    C. 寒冷

  3. 诗中提到的“秋娘”指的是?
    A. 一位女子
    B. 秋天的象征
    C. 离别的情感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陈允平的《木兰花》更侧重于自然景色与思念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柔情与无奈。两者都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但在表现手法和主题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诗选》
  • 《古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