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茅山五首 其五》
时间: 2024-12-29 19:28: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茅山五首 其五
储光羲 〔唐代〕
名岳徵仙事,清都访道书。
山门入松柏,天路涵空虚。
南极见朝采,西潭闻夜渔。
远心尚云宿,浪迹出林居。
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
此行良已矣,不乐复何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名山茅山的仙境,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向往。诗人追寻仙人之事,清晨在山中寻找道理。走进山门,满目苍翠的松柏,通往天际的道路仿佛通向虚无。南极星辰下的朝霞映照,西潭水边传来夜渔的声音。心灵远离尘世,像云一样漂浮,游荡在森林之间。为了自己的真实存在,我忘却了形体,回归到最初的状态。这次旅途真是美好,若不快乐又何妨?
注释
字词注释
- 名岳:指著名的山岳,特指茅山。
- 徵仙事:追寻仙人的事迹。
- 清都:指道教的清净之地。
- 山门:山的入口。
- 松柏:常绿树,象征长青。
- 南极:南极星,古代指引方向的星。
- 朝采:早晨的采摘,指朝霞。
- 西潭:西边的潭水,夜晚有人捕鱼。
- 远心:心灵远离尘世。
- 浪迹:漂泊,游历。
- 存实际:保持真实的存在。
- 忘形:忘记身体的束缚。
典故解析
- 茅山:道教名山,传说中曾有许多隐士和道士在此修炼,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生活。
- 南极和西潭:南极星和西潭是古代文化中常用的意象,分别指代星辰和水域,增强了诗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光羲,唐代诗人,以其道教思想和山水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哲理思考。他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常常流露出对自然与道理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游历茅山,受到自然景观和道教思想的启发,表达对超脱世俗的向往和对真实存在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茅山五首 其五》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茅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道教思想的向往。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从"名岳"到"松柏",从"朝采"到"夜渔",每一处描写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诗中提到的“山门入松柏”,让人仿佛置身于幽静的山林之中,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气氛。而“天路涵空虚”则暗示了通往仙境的道路,让人联想到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在情感层面,诗人强调了“为己存实际”,这表达了对真实自我的追求,体现了道教强调的内心宁静与自我实现的思想。最后一句“此行良已矣,不乐复何如”,更是流露出诗人对这次旅程的满意与欢愉,体现出对自然和道教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名岳徵仙事:指名山茅山是追寻仙人事迹的地方。
- 清都访道书:在清净之地寻求道理与智慧。
- 山门入松柏:进入山门,眼前是苍翠的松柏树。
- 天路涵空虚:通向天空的道路似乎通往虚无。
- 南极见朝采:南极星下的晨光映照。
- 西潭闻夜渔:在西潭边听到夜晚捕鱼的声音。
- 远心尚云宿:心灵远离世俗,像云一样安住。
- 浪迹出林居:在林间游荡,过着漂泊的生活。
- 为己存实际:保持真实自我,追求内心的真实。
- 忘形同化初:忘记身体的束缚,回归最初的状态。
- 此行良已矣:这次旅程非常美好。
- 不乐复何如:如果不快乐,那还有什么意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南极见朝采,西潭闻夜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心灵比作云,表达了自由与漂泊的状态。
- 意象:运用“松柏”、“朝采”、“夜渔”等自然意象,构建出清幽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寻内心的真实与宁静,体现出道教的哲理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人通过对茅山的游历,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岳:象征着高洁与超凡。
- 松柏:象征长青与永恒。
- 晨光: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 夜渔:象征宁静与隐逸生活。
- 云: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极”指的是什么? A. 北极星
B. 南极星
C. 太阳
D. 月亮 -
诗人对茅山的态度是? A. 不屑一顾
B. 崇敬向往
C. 恶心
D. 无所谓 -
“为己存实际”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保持真实自我
B. 追求金钱
C. 远离尘世
D. 忘记过去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强调孤独与宁静的意境。
- 李白《庐山谣》:同样有对名山的赞美,强调豪放与壮丽,风格较为激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