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梅花引 其三 月下水边梅影》

时间: 2025-01-06 07:02:15

断角残钟半掩门。

谁招雪魄与冰魂。

罗浮梦里更三点,花信风前第一番。

溪绿净,月黄昏。

留连檀板共金樽。

袜尘波底香难赛,轸粟灯前玉易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断角残钟半掩门。
谁招雪魄与冰魂。
罗浮梦里更三点,
花信风前第一番。
溪绿净,月黄昏。
留连檀板共金樽。
袜尘波底香难赛,
轸粟灯前玉易皴。

白话文翻译:

半掩的门后传来断钟的余音。
是谁在召唤那雪白的灵魂与冰冷的气息?
在罗浮山的梦中,时光已过三点钟,
花信风前迎来了初春的第一阵风。
溪水清澈,月光昏黄。
我留连于檀板声中,举杯于金樽之下。
袜子上的尘土在波底难以与香气相比,
灯前的轸粟轻轻拂动,玉色显得柔和。

注释:

  • 断角:指钟声的余韵,可能暗示时间已晚或即将结束。
  • 雪魄:比喻洁白的灵魂,通常与高洁、纯净有关。
  • 罗浮:指罗浮山,古代著名的山,象征着道教的圣地。
  • 花信:春天花开之时的信号,暗指春天的到来。
  • 檀板:一种乐器,常用于伴奏,象征着音乐的美妙。
  • 袜尘:袜子沾上的尘土,象征着人间的俗世烦恼。
  • 轸粟:指一种灯具,灯光下的玉器显得清新、柔和。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提到的“罗浮”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代表着一种追求清高、脱俗的理想生活。这种理想在诗中通过对月下梅花的描绘得以体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字用之,号少师,明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江城梅花引》系列诗作是在杨慎晚年创作的,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美的热爱,尤其是梅花所象征的高洁与坚韧。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月下梅花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开篇的“断角残钟半掩门”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惆怅的氛围,似乎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接下来的“谁招雪魄与冰魂”,则通过修辞手法描绘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诗人似乎在呼唤那高洁的灵魂,渴望与之相通。

“罗浮梦里更三点,花信风前第一番”描绘了春天的到来,诗人在梦与现实之间游走,体现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岁月的珍惜。在“溪绿净,月黄昏”的描写中,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最后两句“袜尘波底香难赛,轸粟灯前玉易皴”则表现了生活中琐碎与美好的对比,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留恋与珍惜。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断角残钟半掩门”:钟声未尽,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氛围。
    • “谁招雪魄与冰魂”:表达对纯洁灵魂的呼唤,象征着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 “罗浮梦里更三点”:在梦里回味时间的流逝,暗示对过往的思考。
    • “花信风前第一番”:春天的第一阵风,象征新生与希望。
    • “溪绿净,月黄昏”: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映衬诗人的内心情感。
    • “留连檀板共金樽”:享受音乐与美酒,体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袜尘波底香难赛”:尘世俗事难以与内心的香气相比。
    • “轸粟灯前玉易皴”:灯光下的柔和之美,象征着生活的细腻与温暖。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灵魂比作“雪魄”、“冰魂”,突出其高洁与冷静。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袜尘波底香难赛,轸粟灯前玉易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梅花、月光和自然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展现了高洁、坚韧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着诗人对理想与美的追求。
  • 月光:象征宁静与思考,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提醒人珍惜当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断角残钟”意指什么?

    • A. 残缺的钟声
    • B. 完整的钟声
    • C. 金色的钟声
  2. “谁招雪魄与冰魂”中的“雪魄”象征什么?

    • A. 冷漠
    • B. 高洁
    • C. 暖意
  3. 诗中提到的“罗浮”指的是?

    • A. 一种花
    • B. 一座山
    • C. 一种乐器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 王安石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梅花》也以梅花为题,表现出对梅花精神的赞美,展现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则从历史角度出发,表达对过往的思考与感慨,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蕴含深厚的哲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杨慎及其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