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25-01-04 06:18: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梅花引
作者:刘辰翁 〔宋代〕
相思无处著春寒。傍阑干。湿阑干。似我情怀,处处忆临安。想见夜深村鼓静,灯晕碧,为傍人,说上元。是花是雪无意看。雨摧残。雨摧残。探春未还。到春还似不如闲。感恨千般憔悴做花难。不惜与君同一醉,君不见,铜雀台,望老瞒。时邻居声妓有物化之感。
白话文翻译
诗中表达了作者的相思之苦,春寒料峭,情绪低落,思念的情感无处寄托。倚在湿润的栏杆旁,想起了过去的临安,夜深了,村里的鼓声静悄悄,灯光映照着青色的景象,仿佛在和身边的人谈论元宵节的热闹。眼前的花和雪似乎都不愿意再看,雨水摧残了它们。春天还未到来,等到春天又觉得不如待在闲适中。心中满是感慨,像花一样憔悴,难以自持。不惜与君同醉,难道你没有看到,那铜雀台上,老去的身影?此时邻居家有声色之事,令人感到一种物化的无奈。
注释
- 相思:思念之情。
- 春寒:春天的寒冷气候,象征着相思的孤寂。
- 傍阑干:靠在栏杆旁。
- 灯晕碧:灯光映照出青色的光影。
- 上元:指元宵节,传统的灯会节日。
- 雨摧残:雨水摧毁了花朵的美丽。
- 铜雀台:历史典故,指三国时期的铜雀台,寓意怀旧与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辰翁,宋代词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写作婉约派词作,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作者在春寒料峭之际,思念故乡和往昔的心情。诗中充满了对临安的怀念,表现了因为离别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江城梅花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爱情的苦涩感慨。诗中运用了“相思无处著春寒”的开篇,直入主题,展现了对春天的期待与无奈。湿润的栏杆旁,诗人凝望夜空,思绪万千,灯光的晕染让人感受到一种朦胧的美。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元宵节的热闹,借此对比自己内心的孤寂,似乎在提醒自己即使身边热闹,也无法驱散心中的寂寞。
诗中的“雨摧残”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内心情感的共鸣,雨水的侵袭让花朵失去了生机,也隐喻了时光的流逝与青春的易逝。最后,诗人以“铜雀台”作为结尾,寄托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反思,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感慨。整首词在情感上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深刻的思考,充分展现了刘辰翁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相思无处著春寒”:春寒之际,思念没有去处。
- “傍阑干”:倚靠在栏杆旁,增加孤独感。
- “似我情怀,处处忆临安”:处处是对故乡临安的思念。
- “想见夜深村鼓静,灯晕碧”:夜深时分,村里的鼓声静谧,灯光朦胧。
- “是花是雪无意看”:面对花雪,心情却无意欣赏。
- “感恨千般憔悴做花难”:内心的憔悴让人难以自持。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寒”与“傍阑干”,构成对照。
- 拟人:将花雪赋予无意的情感,增强情感的共鸣。
- 比喻:将自己的心情比作花朵的憔悴,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寒、故乡、爱情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无奈,传达出一种细腻而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春寒:象征着孤寂与思念的环境。
- 阑干:代表着对过去的依恋与无奈。
- 灯晕碧:隐喻着温暖的回忆和朦胧的思念。
- 铜雀台:历史的象征,代表怀旧和岁月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寒”是指什么?
- A. 春天的寒冷
- B. 夏天的炎热
- C. 秋天的凉爽
-
“铜雀台”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乡愁
- B. 友谊
- C. 青春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秦观的《鹊桥仙》
诗词对比:
- 比较刘辰翁的《江城梅花引》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但刘辰翁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李清照则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