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梅花引 秋闺二解 其一》
时间: 2024-09-19 20:56: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锁香房户小帘㰍。桂堂东。几相逢。云际一钩残月挂梧桐。闲踏苍苔来又去,频徙倚,玉阶前,白露中。月黄星黡晚妆慵。口朱融。鬓蝉松。近也近也,近重九愁雨愁风。半臂吴绵纤手慢裁缝。刀尺已收临欲睡,还看取,小灯花,缀玉虫。
白话文翻译:
小小的香锁在房门上,轻轻垂下的帘子。东边的桂堂,几次相遇。残月像一钩挂在云际的梧桐上。闲来无事,踏着青苔来来去去,时常倚靠在玉阶前,白露的清晨。明月和星星伴着我,晚妆显得有些慵懒。口红如朱,鬓发如松。近了,又近了,重阳节快到了,愁雨愁风。细纤的手在缓慢裁缝,刀尺已经收起,临近要入睡时,再看那小灯花,点缀着玉虫。
注释:
- 锁香:指香气扑鼻的门锁,寓意房门紧闭,隐秘情感。
- 小帘㰍:小帘垂下,象征着隔绝和隐私。
- 桂堂:桂花的堂屋,象征着温馨的家庭环境。
- 云际:云和天空交接的地方,形象地表达了月的高远。
- 苍苔:青苔,生于潮湿环境,象征着孤寂和思绪。
- 白露中:白露时节,象征着秋天的深远和清冷。
- 重九:指重阳节,象征着团圆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蕴含丰富的自然意象和人情世态,反映了其个人经历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创作背景:
《江城梅花引 秋闺二解 其一》写于清代,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家庭中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生活琐事的敏感与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位女子在秋闺中的孤独情怀。开篇“锁香房户小帘㰍”,描绘出一个封闭的空间,暗示着内心的隐秘和无法言说的情感。接着,通过“云际一钩残月挂梧桐”的意象,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表现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闲踏苍苔来又去,频徙倚,玉阶前,白露中”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在秋日清晨的闲适与惆怅。苍苔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冷的孤独,而“白露中”则更显得秋意浓厚,令人愁绪满怀。
再往下,诗人通过“月黄星黡晚妆慵”的描写,传达出情感的沉重与疲惫,仿佛在诉说着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思念。尤其是“近也近也,近重九愁雨愁风”的反复,突显出对重阳节的期待与对团圆的渴望,然而又因天气的变幻而感到不安。
最后几句“刀尺已收临欲睡,还看取,小灯花,缀玉虫”,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刀尺的收起象征着工作的结束,随之而来的入睡则是一种想要逃避现实的渴望。而小灯花和玉虫的意象,既是生活的点缀,也是内心情感的寄托。
整首诗在清丽的文字中,流露出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独特视角,兼具细腻与深邃,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锁香房户小帘㰍:描述房间内的情景,暗示着隐秘和孤独。
- 桂堂东。几相逢:展现出相遇的稀少与珍贵。
- 云际一钩残月挂梧桐:使用自然景象寄托情感,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 闲踏苍苔来又去:强调女子的孤独与无所事事。
- 频徙倚,玉阶前,白露中:描绘出清晨的宁静与惆怅。
- 月黄星黡晚妆慵:表现出晚妆的慵懒,暗示心情的沉重。
- 口朱融。鬓蝉松:细致描绘女子的妆容,带有一种柔美的感受。
- 近也近也,近重九愁雨愁风:表达对重阳节的期待与忧虑。
- 半臂吴绵纤手慢裁缝:展现了女子的细腻与温柔。
- 刀尺已收临欲睡,还看取,小灯花,缀玉虫:描绘了即将入睡的状态,象征对生活的思考与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际一钩残月”,将月亮比作钩子,形象生动。
- 拟人:如“月黄星黡”,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口朱融,鬓蝉松”,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女性在秋天时节的孤独与思念。诗中透出的对重阳节的期待与对团圆的渴望,折射出人们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象征着美好与温馨的情感。
- 月:代表着孤独与思念。
- 苍苔:象征着孤寂和时间的流逝。
- 白露:象征着秋天的清冷与凄凉。
- 灯花:代表着生活的点缀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重九”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
“云际一钩残月挂梧桐”中的“残月”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期待
- C. 孤独
- D. 愤怒
-
诗中的“苍苔”象征着什么?
- A. 喜悦
- B. 寂寞
- C. 春天
- D. 成熟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樊增祥的《江城梅花引》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女性的孤独与思念,前者通过细腻的景象描绘传达情感,后者则以简洁的语言直白表达情感。两者在风格上有异同,但共同反映了秋天的凄凉与对亲情的渴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樊增祥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