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管书记(一作送张管记从军)》

时间: 2025-01-01 09:46:42

边事多劳役,儒衣逐鼓鼙。

日寒关树外,峰尽塞云西。

河广篷难度,天遥雁渐低。

班超封定远,之子去思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管书记(一作送张管记从军)

边事多劳役,儒衣逐鼓鼙。
日寒关树外,峰尽塞云西。
河广篷难度,天遥雁渐低。
班超封定远,之子去思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辛劳与征战的艰辛。边疆事务多是繁重的劳作,身穿儒衣的我追随鼓声出征。寒冷的阳光洒在关外的树木上,远处的山峰已被塞外的云彩遮住。河面宽广,船只难以渡过,天空遥远,雁群渐渐低飞。班超被封为定远侯,而你的理想却希望能够与他比肩。


注释:

字词注释:

  • 边事:边疆事务,指战争与防守。
  • 儒衣:指士人的衣服,象征着诗人身份的矛盾。
  • 鼓鼙:指战鼓和战旗,象征出征。
  • :边关,指边防的关口。
  • 峰尽塞云西:峰峦尽头被塞外的云彩覆盖。
  • 河广:形容河流宽阔。
  • 班超:汉朝名将,因其出征西域而著名。
  • 思齐:想要与班超齐名。

典故解析:

  • 班超:汉代名将,因其在西域的功绩而获得封号,诗中提及他是为了表现士人对于荣华与功名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约 768-835),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苏州,曾任官职,精通诗文,尤其以五言诗著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张管书记即将出征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送别之情,以及对边疆生活艰辛的思考。诗中提及的历史人物班超,也反映了士人对战功与荣耀的渴望。


诗歌鉴赏:

《送张管书记》是一首饱含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士人在战乱岁月中的苦闷与无奈。诗的开头“边事多劳役,儒衣逐鼓鼙”直接点出边关事务的繁重与士人身份的矛盾,儒生本应文质彬彬,但却被迫随鼓声出征。接着,诗人描绘了边关的寒冷与孤寂,给人一种冷峻而忧伤的感觉。

“日寒关树外,峰尽塞云西”不仅描写了自然景象,也传达了身处边疆的孤独感,随着“河广篷难度,天遥雁渐低”的景象,诗人将心中的惆怅与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提到的班超封定远,既是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与追求的向往,暗示了诗人与张管书记之间的情谊与期待。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对战乱的叹息,又有对友人的祝福,展现了唐代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边事多劳役:边疆事务繁重艰辛,劳役不断。
  2. 儒衣逐鼓鼙:身为士人却随鼓声出征,体现身份的矛盾。
  3. 日寒关树外:描述边关寒冷的天气,树木在寒风中显得孤寂。
  4. 峰尽塞云西:远山被塞外的云彩遮盖,增加了遥远与孤立感。
  5. 河广篷难度:宽广的河流让渡船变得困难,象征着出征的艰难。
  6. 天遥雁渐低:天边的雁群低飞,暗示归家的渴望。
  7. 班超封定远:提到班超的成就,激励士人追求功名。
  8. 之子去思齐: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希望他能与班超齐名。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鼓鼙”象征战争的号角,体现紧迫感。
  • 意象:寒冷的日子、孤独的树木、宽广的河流等意象营造出边疆的艰辛。
  • 对仗:诗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战争与边疆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功名的渴望,反映了士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边事:象征战争与责任。
  • 儒衣:代表士人的身份与文化。
  • 鼓鼙:战斗的号角,象征出征。
  • 寒日:象征艰苦的环境。
  • 河广:象征征途的艰难。
  • 雁群:象征归乡的心情。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边疆的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班超”是哪个朝代的名将?

    • A. 汉代
    • B. 唐代
    • C. 宋代
    • D. 明代
  2. 诗句“河广篷难度”中的“篷”指的是什么?

    • A. 船帆
    • B. 帐篷
    • C. 遮阳伞
    • D. 亭子
  3. 诗歌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 A. 家庭
    • B. 战争与理想
    • C. 友情
    • D. 自然

答案:

  1. A. 汉代
  2. A. 船帆
  3. B. 战争与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描写对历史英雄的追忆与感慨。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同样表现了送别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钱起的《送张管书记》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但前者侧重于边疆的艰辛与责任,后者则更多地探讨了理想与前途的选择。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唐代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与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送张管书记》的诗意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