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真道中三首》

时间: 2025-01-19 16:01:56

旋捣香杭炊玉粒,饱肥鲜鲫脍银丝。

它年虚费太官粟,到得江头已恨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旋捣香杭炊玉粒,饱肥鲜鲫脍银丝。它年虚费太官粟,到得江头已恨迟。

白话文翻译:

正在捣香杭米,炊煮着玉一样的米粒,吃着肥美的新鲜鲫鱼刺身,鱼肉上洒着银丝似的调料。到来年虚耗太官的粮食,到达江边时却已感到时间太晚,心中充满遗憾。

注释:

  • 旋捣:正在捣打,捣制。
  • 香杭:香杭米,指一种优质的米。
  • :煮,烹饪。
  • 玉粒:形容米粒洁白如玉。
  • 鲫脍:鲫鱼的刺身,指生鱼片。
  • 银丝:形容调料细腻的样子。
  • 太官粟:指的是太官(即高官)所用的粮食,常指上等的米。
  • 江头:江边,指到达江边的地方。

典故解析:

“太官粟”是指官府所用的优质粮食,体现了作者对美食的向往和对繁华生活的追求。该诗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中的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文升,号竹溪,宋代诗人。生于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擅长诗词,尤其以描写自然与人情见长。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仪真道中三首》是李弥逊在游历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美食的享受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悟。在游历的过程中,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因而产生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情,展现了诗人对美食的赞美与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开头几句通过细致的食物描写,构建出一种丰盛的生活场景,仿佛可以嗅到那香气扑鼻的米饭和鲜美的鲫鱼。诗人用“玉粒”和“银丝”的形象,传达了对食物的极高审美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品质的重视。然而,最后两句则转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未来的惋惜与无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也引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每一刻。同时,诗中对美食的描绘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饮食的重视,蕴含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旋捣香杭炊玉粒:描写正在捣制香杭米,强调米粒的洁白与美味。
  2. 饱肥鲜鲫脍银丝:描绘丰盛的鲫鱼刺身,增添了美食的诱惑。
  3. 它年虚费太官粟:表达对未来生活的忧虑,担心会浪费优质的食材。
  4. 到得江头已恨迟:感叹时间的流逝,无法及时享受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米粒比作玉,增加了美感。
  • 对仗:前后句式和意象相对,如“旋捣”和“炊”、“饱肥”和“鲜脍”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对珍惜当下生活的深刻理解,提醒人们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要关注时间的流逝,珍惜当下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杭米:象征着生活的丰盈和美好。
  • 鲫鱼:代表着大自然的馈赠,体现了对美食的崇尚。
  • 玉粒:象征纯洁与珍贵,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旋捣香杭炊玉粒”中的“香杭”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米
    • B. 一种鱼
    • C. 一种调料
    • D. 一种菜
  2. 诗中提到的“鲫脍”指的是什么?

    • A. 鲫鱼的刺身
    • B. 鲫鱼的汤
    • C. 鲫鱼的干制品
    • D. 鲫鱼的炖菜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感到满足
    • B. 对时间的惋惜
    • C. 对美食的热爱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享受与时间流逝的无奈,虽然主题相似,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洒脱,而李弥逊则显得温婉和细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注》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