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役县西喜雨寄任公渐大夫》
时间: 2025-01-19 16:44: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役劳人望县斋,心如枯井喜尘埃。
青灯帘外萧萧雨,破梦山根殷殷雷。
新麦欲连天际好,浓云犹傍日边来。
田歌已有丰年意,令尹眉头相豁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正在劳作的人,远望县城的斋舍,心中如同枯井一般,却因尘土的飞扬而感到了一丝欣喜。窗帘外的青灯下,细雨萧萧,仿佛在打破他梦中的宁静,而山根传来的雷声则显得格外洪亮。新麦子在天际的远方逐渐成熟,浓厚的云彩依然在阳光的边缘徘徊。田间的歌声已经传递出丰收的气息,让地方官员的眉头也都舒展开来了。
注释:
- 行役:指劳作或出行。
- 县斋:指县城中的斋舍,即官员办公的地方。
- 枯井:比喻心情的枯竭与无趣。
- 尘埃:这里指的是泥土或细小的颗粒,象征希望或生机。
- 青灯:指青色的灯光,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萧萧:形容雨声细微而轻柔。
- 破梦:打破梦境,暗示现实的冲击。
- 丰年:指丰收的年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文学家。他是北宋文学的代表之一,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擅长山水、田园诗,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捕捉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黄庭坚任职于某县期间,正值农忙之际,诗人通过描绘雨水带来的生机和丰收的期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一种沉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开头两句,诗人用“心如枯井”来形容在行役中的劳作人心境的枯燥与疲惫,然而“喜尘埃”又传达出一种对于未来的期望与庆幸,体现了一种矛盾的心态。随后,诗中描绘的青灯下的细雨和雷声,既有自然的声音,又仿佛在唤醒内心的感受,暗示着变化的来临。
诗中后两句则回归到自然的丰盈,描绘了新麦的成熟与丰年的希望。浓云的出现,以及田歌的传唱,为整首诗增添了勃勃生机,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使在忙碌与艰辛中,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期待。整首诗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腻观察,又富有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了黄庭坚特有的诗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役劳人望县斋:描绘了一个在外劳作的人,心中对县城斋舍的向往,表达出劳作的艰辛与对休憩的渴望。
- 心如枯井喜尘埃:通过“枯井”比喻内心的空虚,但“喜尘埃”又暗示着希望的到来。
- 青灯帘外萧萧雨:描绘雨声细微,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在打破内心的宁静。
- 破梦山根殷殷雷:雷声响起,打破了梦境,象征现实的冲击与生命的力量。
- 新麦欲连天际好:新麦的生长象征着希望与丰收,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
- 浓云犹傍日边来:浓云的出现暗示着天气的变化,渲染出一种即将来临的丰收气象。
- 田歌已有丰年意:田间的歌声传递出丰收的讯息,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 令尹眉头相豁开:地方官员因丰收而喜悦,表明社会的安宁与繁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如枯井”,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空虚。
- 拟人:雨声和雷声似乎有情感,打破了梦的宁静,增强了自然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在劳作中对丰收的期待,传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县斋:象征着官僚的权力与生活的安稳。
- 枯井:代表内心的空虚与倦怠。
- 青灯: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环境,象征着思考与内省。
- 尘埃、雨、雷: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生机,传递出丰收的喜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黄庭坚是什么时期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心如枯井”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内心的充实
B. 内心的空虚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丰收的期待 -
“青灯帘外萧萧雨”的意象传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宁静
C. 激动
D. 忧愁
答案:
- B. 宋代
- B. 内心的空虚
- B. 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黄庭坚《行役县西喜雨寄任公渐大夫》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两者皆描写田园生活,黄庭坚更注重对自然变化的细腻刻画,而陶渊明则侧重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