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
时间: 2025-01-17 09:23: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
谈经用燕说,束弃诸儒传。
滥觞虽有罪,末派弥九县。
张侯真理窟,坚壁不与战。
难以口舌争,水清石自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儒学的批判,借用燕国的故事来说明。抛弃那些陈旧的儒家典籍,尽管那些源头有过错误,但如今的流派却遍布各地。张侯所藏的真理如同一个坚固的洞穴,不愿与人争辩。口舌之争难以见真理,只有清澈的水和坚硬的石头才能自见本色。
注释:
- 燕:指燕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常用作典故。
- 束弃:抛弃、放弃的意思。
- 滥觞:指源头、起源,通常用来引申为某事的开始。
- 张侯:可能指张良,历史上以智谋著称的人物。
- 坚壁不与战:比喻不与争辩,保持自己的立场。
- 水清石自见:比喻真实的东西自然会显露出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北宋四大家之一。他在诗歌上以清新自然著称,喜欢借古喻今,常常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是黄庭坚在与文潜(可能是诗友或同僚)交流时写的,表达了他对儒家经典的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反思。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表现出他对古典诗词的深厚功底,更在内容上展现了他对儒学的独特见解。全诗围绕着“谈经说理”展开,开头的“谈经用燕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对历史的渊源追溯,燕国的典故不仅为诗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接着,诗人通过“束弃诸儒传”表达了对传统儒家经典的否定态度,体现了一种反传统的理念。尽管“滥觞虽有罪”,但他强调当今的流派和思想仍然广泛传播,显示出对儒学后继者的无奈与批判。张侯的“真理窟”则是一个隐喻,表达了真理的难以捉摸,正如他所说的“坚壁不与战”,真正的智慧和真理不需要争辩,自有其显现。
最后一句“水清石自见”,以水和石的清澈与坚硬来比喻真理的显现,强调了思想的清晰与坚定,这种哲理性的表达让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思考。黄庭坚在诗中不仅传达了个人的哲学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使得这首诗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谈经用燕说:借用燕国的历史故事来谈论经典的学习和理解。
- 束弃诸儒传:放弃那些传统的儒家经典,表达对其局限性的反思。
- 滥觞虽有罪,末派弥九县:虽然源头可能存在问题,但流派已经遍布。
- 张侯真理窟,坚壁不与战:张侯(张良)所藏的真理如同一个坚固的洞,不愿与他人争辩。
- 难以口舌争,水清石自见:口舌之争难以见真理,只有清水和坚石才能显示真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真理比作水与石,强调其自显的特性。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滥觞虽有罪,末派弥九县”。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传统儒学的反思与批判,强调真理的显现不在于争辩,而在于内心的清澈与坚定,体现了诗人对智慧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象征历史、智慧的源泉。
- 滥觞:象征开始、根源。
- 张侯:象征智者、真理的守护者。
- 水:象征清澈、真实。
- 石:象征坚固、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张侯”指的是谁?
- A. 张良
- B. 张飞
- C. 张杰
- D. 张仪
- “水清石自见”是什么意思?
- A. 水在清澈的时候能看到石头
- B. 真理不需要争辩,自然会显现
- C. 水和石头是好朋友
- D. 石头是水的朋友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与黄庭坚:李白的诗歌常表现豪放与奔放,而黄庭坚则更注重哲理性与内省,反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