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伤歌行》
时间: 2025-01-06 09:23: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孟郊的《伤歌行》
众毒蔓贞松,一枝难久荣。
岂知黄庭客,仙骨生不成。
春色舍芳蕙,秋风绕枯茎。
弹琴不成曲,始觉知音倾。
馆月改旧照,吊宾写馀情。
还舟空江上,波浪送铭旌。
白话文翻译:
众多的毒草缠绕着那贞松,一根枝条难以长久繁荣。
岂能知道那黄庭的客人,仙骨却难以成就。
春天的色彩抛弃了芳香的蕙草,秋风绕着枯萎的茎。
弹琴却无法奏成曲子,才发现知音已然倾斜。
馆中月光改变了往日的照耀,吊唁的客人写下了余情。
归舟在空荡荡的江面上,波浪送走了铭刻的旌旗。
注释:
字词注释:
- 众毒:众多的毒草,象征困扰或障碍。
- 贞松:指坚贞的松树,象征高洁的品德。
- 黄庭客:指道教中的高人或仙人。
- 春色:春天的色彩,象征生机与美好。
- 芳蕙:芳香的蕙草,象征美好的事物。
- 知音倾:知音已倾斜,意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已不再。
典故解析:
- “黄庭”出自《黄庭经》,是道教经典之一,提到高人或仙人。
- “知音”典出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强调知音人难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孟氏,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东(今山西省)。他一生艰辛,曾多次科举不第,后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其诗风以沉郁、悲凉著称,尤其擅长描写个人的孤独与失落。
创作背景: 《伤歌行》创作于孟郊生平困扰与失意之际,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知音难遇的感慨。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悲凉,寄托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的思考。
诗歌鉴赏:
《伤歌行》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感伤的作品。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引子,借助贞松、芳蕙等意象,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开篇的“众毒蔓贞松”形象地展现了人生路途中的艰难与困境,毒草缠绕着松树,象征着外在的干扰与内心的坚韧。在这里,作者不仅是在描绘自然,更是在反映他自身的处境与心境。
接下来的“岂知黄庭客,仙骨生不成”则直接揭示了理想的失落与无奈,黄庭客本应是超脱世俗的高人,然而“仙骨生不成”却显得无比悲凉,表明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种对比使得诗的情感更加深邃,读者不禁为作者的失落感到心痛。
在后续的几句中,春秋交替的意象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伤。春色的消逝与秋风的侵袭,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终将凋零。尤其是“弹琴不成曲,始觉知音倾”,在追求理想与艺术的过程中,孤独与失落感愈发明显,知音的缺失让人倍感失落。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交融,展现了孟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情感深切而细腻,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众毒蔓贞松:众多的毒草缠绕着贞松,暗示外界的干扰与挑战。
- 一枝难久荣:单一的枝条难以长久繁荣,象征孤立无援的处境。
- 岂知黄庭客,仙骨生不成:理想中的高人却无法实现,流露出失望。
- 春色舍芳蕙:春天的美好被舍弃,暗示希望的破灭。
- 秋风绕枯茎:秋风拂过枯萎的茎,象征时光的流逝与衰败。
- 弹琴不成曲:弹琴却无法奏出乐曲,表现孤独与知音难觅。
- 始觉知音倾:在此刻才意识到知音已经倾斜,意味失去。
- 馆月改旧照:月光改变了以往的照耀,暗示时间的变迁。
- 吊宾写馀情:为客人写下的余情,表达对过往的怀念。
- 还舟空江上:归舟在空荡的江面上,象征孤独与失落。
- 波浪送铭旌:波浪送走铭刻的旌旗,意味着理想与追求的无法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松树与人比喻为坚贞的品德,毒草则是生活的磨难。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如“馆月改旧照”使月亮具有人情味。
- 对仗:如“春色舍芳蕙,秋风绕枯茎”,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了理想的破灭与知音的难寻。这种情感通过自然意象的变化得以深化,形成了一种孤独而深刻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贞松:象征坚贞不屈的精神与高洁的品德。
- 芳蕙:象征美好的事物与理想的追求。
- 秋风:象征衰败与无常。
- 知音:象征志同道合的人与灵魂的共鸣。
- 波浪: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起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众毒蔓贞松”中的“众毒”指的是什么? A. 好事
B. 坏事
C. 自然景象
D. 个人感情 -
诗中提到的“黄庭客”是指什么? A. 普通人
B. 高人或仙人
C. 文人
D. 朋友 -
诗中表现了对什么的感慨? A. 生活的美好
B. 人生的无常与失落
C. 自然的力量
D. 友情的珍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孟郊《伤歌行》与李白《月下独酌》:两者均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但孟郊更倾向于展现个人的孤独与失落,而李白则更强调与自然的交流与共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