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子
作者:孟郊 〔唐代〕
萱草生堂阶,
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
不见萱草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游子在外漂泊的思乡之情。诗中描绘了母亲在堂前等待游子的情景,萱草的生长象征着母亲的思念,但游子却远在天涯,无法与母亲相见。
注释
字词注释
- 萱草:一种植物,常用来象征母亲。
- 堂阶:指家中的台阶,象征着温暖的家庭。
- 游子:在外漂泊的人,通常指离开家乡的人。
- 慈亲:慈爱的母亲。
- 倚:依靠,靠着。
- 不见:看不见,未能相聚。
- 萱草花:萱草的花,象征着母亲的思念。
典故解析
“萱草”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象征母亲,传说中,萱草有忘忧的功效,诗人用此意象来表现母亲对游子的深切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浪淘,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以清新脱俗和情感真挚著称,特别是在表现离愁别绪和对母亲的思念时,常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孟郊年轻时,他在外求学或游历,经历了许多艰辛,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游子》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诗中利用简单的语言和朴素的意象,深刻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情感。在首句“萱草生堂阶”中,诗人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萱草的生长象征着母亲的关爱与思念。接着,“游子行天涯”则呈现出游子在外的漂泊与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句“慈亲倚堂门”,描绘出母亲在家门口等待游子的情景,体现出母亲的盼望和无奈。而最后一句“不见萱草花”则是对游子与母亲相见无望的感慨,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简单事物的描写,揭示了母爱与游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萱草生堂阶:萱草在家中台阶上生长,暗示着母亲的关心和思念。
- 游子行天涯:游子在外漂泊,远离家乡,表达了孤独和无奈。
- 慈亲倚堂门:母亲在家门口倚靠,等待游子的归来,表现出母亲的关切与焦虑。
- 不见萱草花:母亲虽有萱草,却看不到游子的归来,象征着对游子的无尽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萱草与母亲的关系,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对比,表达了游子与母亲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游子的思乡情和母爱的伟大,揭示了家庭与游子之间的深厚情感,表现出对亲情的眷念和对游子生活艰辛的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萱草:象征母爱,寄托思念之情。
- 堂阶:代表温暖的家庭环境。
- 游子:象征在外漂泊的人,体现孤独与思念。
- 慈亲:表现母亲的慈爱和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萱草”象征什么?
A. 游子
B. 母亲
C. 家庭 -
诗中“游子行天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思念
C. 无奈 -
“慈亲倚堂门”中的“倚”是什么意思?
A. 依靠
B. 拒绝
C. 离开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 《春望》——杜甫:表现对国家与亲人的关切。
诗词对比
- 孟郊的《游子》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均表达了思乡情,但《游子》更侧重于母子之情,而《九月九日》则更多描绘兄弟之情。两者都体现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孟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