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愁》

时间: 2025-01-04 10:23:08

前日远别离,昨日生白发。

欲知万里情,晓卧半床月。

常恐百虫鸣,使我芳草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愁
作者: 孟郊 〔唐代〕

前日远别离,
昨日生白发。
欲知万里情,
晓卧半床月。
常恐百虫鸣,
使我芳草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离别而感到的深深忧愁。前几天的远行使我不得不与亲友离别,昨日的白发则是忧愁的象征。若想了解我心中千里之外的情感,只需在清晨的月光下独自躺在床上。常常我害怕那百虫的鸣叫会打扰我,使我无心欣赏那芳草的美丽。

注释

  • 前日:前几天。
  • 远别离:远方的离别。
  • 白发:象征忧愁、老去。
  • 万里情:遥远的思念之情。
  • 晓卧:清晨时躺卧。
  • 芳草:美好的事物或情感。
  • 百虫鸣:形容夜晚虫鸣声,象征烦扰。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其中的离别情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常见于唐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孟尝,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南,因其诗作风格独特,尤其擅长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常被称为“苦吟诗人”。

创作背景

《独愁》写于孟郊的晚年,正值其生活困顿之时,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的压迫,使得他对人生的感慨愈加深刻。

诗歌鉴赏

《独愁》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离别与思念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头的“前日远别离”,即刻引出离别的情景,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悲伤感。接着“昨日生白发”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无情感慨,白发不仅是年华的象征,更是内心忧愁的具象化,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伤。

“欲知万里情,晓卧半床月”,这句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象结合,诗人似乎在呼唤读者去理解他内心的孤独与对远方的思念。清晨的月光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孤寂的感觉,象征着思绪的漫延。

最后两句“常恐百虫鸣,使我芳草歇”,则将愁苦的情感再次升华,虫鸣的声音似乎打破了诗人内心的寂静,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烦扰。整首诗情感真挚,构思巧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日远别离:指前几天的离别,带有一种对过去的追忆与不舍。
  • 昨日生白发:昨日的忧愁使得诗人感到年华似乎已逝,白发的出现象征着心灵的疲惫。
  • 欲知万里情:想要让人了解自己此刻的情感,距离虽远,但情感依然真实。
  • 晓卧半床月:清晨的月光照耀,暗示了诗人孤独的状态,月光是思念的见证。
  • 常恐百虫鸣:虫鸣带来的不是自然的和谐,而是对内心宁静的打扰。
  • 使我芳草歇:芳草象征着生机与美好,虫鸣的打扰让人无心欣赏生活的美。

修辞手法

  • 比喻:白发比喻内心的愁苦,虫鸣比喻生活的烦扰。
  • 拟人:虫鸣给人以生命,赋予生活中的琐事以情感。
  • 对仗:诗中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展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体会到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发:象征着忧愁与时间的流逝。
  • 月亮: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虫鸣:象征生活的烦扰与内心的打扰。
  • 芳草:象征着美好与希望,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独愁》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孟郊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白发”象征着什么? A. 年轻
    B. 忧愁与时间的流逝
    C. 快乐

  3. “晓卧半床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A. 安静的思考
    B. 兴奋的心情
    C. 忙碌的生活

答案: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离骚》 - 屈原

诗词对比

  • 《独愁》与《静夜思》:两者均表现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情感,但《独愁》更强调个人的孤独感,而《静夜思》则多了一份乡愁的色彩。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