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二首》

时间: 2025-01-04 08:02:05

田园莽苍经春早,篱落萧条尽日风。

若问经过谈笑者,不过田舍白头翁。

门闭仍逢雪,厨寒未起烟。

贫家重寥落,半为日高眠。

意思解释

村居二首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原文展示:

田园莽苍经春早,
篱落萧条尽日风。
若问经过谈笑者,
不过田舍白头翁。
门闭仍逢雪,
厨寒未起烟。
贫家重寥落,
半为日高眠。


白话文翻译:

春天刚开始,田园一片苍翠,
篱笆周围显得冷清,整日被风吹拂。
如果有人问路过的人们在谈笑,
那不过是田舍里的白头翁。
门紧闭着,依然碰上了雪,
厨房里寒冷,冒不出烟火。
贫穷的家显得格外寥落,
大部分时间都在日高时沉睡。


注释:

字词注释:

  • 莽苍: 形容田园广阔,生机盎然。
  • 萧条: 形容冷清、荒凉。
  • 经过: 走过、路过。
  • 谈笑者: 指那些轻松交谈的人。
  • 白头翁: 形容年长的农民,通常指年迈的男性。
  • 门闭: 形容家中闭门不出。
  • 厨寒: 厨房寒冷,表示生活条件艰苦。
  • 寥落: 稀少、冷清。
  • 日高眠: 指日头升高时,仍在睡觉,说明懒散。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农民生活的真实景象,表现了白居易对乡村生活的观察与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他的诗作多涉及民生疾苦,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与关怀。

创作背景:
“村居”是白居易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贫困农民生活的同情。诗中通过描绘乡村的春景与日常生活,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村居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景色的宁静与农民生活的艰辛。首联“田园莽苍经春早,篱落萧条尽日风”,描绘了春天的田园,生机勃勃却又显得孤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接下来“若问经过谈笑者,不过田舍白头翁”,以简单的口吻反映了乡村的真实生活,传达出一种朴素而真切的人情味。

后半部分则转向生活的困境,“门闭仍逢雪,厨寒未起烟”,展现出贫穷家庭的生活状态,以及面临的严寒与困顿,这种对比使得田园的美好与生活的艰辛形成鲜明反差,表现了诗人对贫苦农民的同情与关怀。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无华,恰如其分地捕捉了乡村生活的本质,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田园莽苍经春早: 描绘春天的田园景色,生机盎然。
  • 篱落萧条尽日风: 通过篱笆的冷清,反映乡村的孤寂。
  • 若问经过谈笑者: 设问引出下文,引导读者关注路人的状态。
  • 不过田舍白头翁: 通过特定形象,表现生活的单调与无奈。
  • 门闭仍逢雪: 门紧闭,依旧感受到外界的严寒,暗示生活的不易。
  • 厨寒未起烟: 厨房里没有烟火,表现生活的拮据。
  • 贫家重寥落: 贫家的寥落更加明显,形成对比。
  • 半为日高眠: 反映农民的懒散与无奈,表现生活的疲惫。

修辞手法:

  • 对比: 田园的美与生活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 设问: 通过问句引导思考,增强诗的互动性。
  • 意象: 田园、篱落、白头翁等意象,构成乡村生活的完整图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贫困,表达了对底层农民生活的同情,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园: 代表自然与宁静,象征美好的生活。
  • 篱落: 象征家庭的围墙,也反映孤独与寂寞。
  • 白头翁: 体现年老农民的形象,象征着历经沧桑的生活。
  • : 代表寒冷的天气,暗示生活的艰难。
  • : 代表温暖的家庭生活,缺乏烟火表明生活的贫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写的春天的田园给人怎样的感觉?
    A. 生机盎然 B. 荒凉无趣
    C. 热闹非凡 D. 令人厌倦

  2. “白头翁”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年轻人 B. 贫穷的农民
    C. 年长的乡民 D. 志愿者

  3. 诗中提到“门闭仍逢雪”,这一句反映了什么?
    A. 生活的安宁 B. 生活的困境
    C. 生活的富裕 D. 生活的乐趣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村居二首》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描绘了田园生活,但陶渊明更强调归隐情怀,而白居易则更多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白居易的作品及其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