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东莞伯墓》

时间: 2025-01-04 09:04:15

毬石狮岩势欲吞,霸图雄业一丘存。

登坛结士先刑赏,倚剑观星识至尊。

荒冢有花开二月,断碑无字落孤村。

东南半壁今还古,赤帜何人候虎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东莞伯墓
作者: 樊起龙 〔明代〕

毬石狮岩势欲吞,
霸图雄业一丘存。
登坛结士先刑赏,
倚剑观星识至尊。
荒冢有花开二月,
断碑无字落孤村。
东南半壁今还古,
赤帜何人候虎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东莞伯墓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到石狮岩的险峻,仿佛要吞没一切,昔日的霸业如今只剩下一丘荒土。作者登上高台,与士人们商讨政务,凭剑观星以识别天子的尊贵。荒芜的坟墓上二月的花开得灿烂,而那断碑上无字,孤零零地矗立在村落中。东南的半壁山河,如今已变得古老,谁又在虎门守卫着赤色的旗帜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毬石:指的是石头的形状像球,形容岩石的外形。
  • 霸图:指的是统治或霸占的图谋和事业。
  • 刑赏:古代对待士人的赏罚制度。
  • 倚剑:指手持剑,象征威武和权力。
  • 赤帜:红色的旗帜,象征革命或抗争的标志。

典故解析:

  • “虎门”: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关口,象征着国家防线。
  • 诗中提到的“东莞伯”,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某位著名的统治者或军事将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起龙,明代诗人,才华横溢,作品以豪放、奔放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富有激情与理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代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写东莞伯墓,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国家未来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过东莞伯墓》通过对东莞伯墓的描写,折射出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落寞。开篇以“毬石狮岩势欲吞”展现自然的壮美和历史的沉重,暗示着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接下来,诗人通过“登坛结士先刑赏”表达出对政治权力的思考,既有对士人的重视,也揭示了权力背后的复杂关系。

“倚剑观星识至尊”则显示了诗人渴望明辨是非的心态。自然与历史的交融让人感受到一种时空的错位,荒冢与花开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生命与死亡、荣光与遗忘的交织。最后两句“东南半壁今还古,赤帜何人候虎门”不仅表达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引发了对未来的思考,令人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责任感到深切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毬石狮岩势欲吞:形象地描绘了石狮岩的巍峨与险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 霸图雄业一丘存:过去的辉煌与统治如今只剩下一小片荒凉,反映了历史的无情。
  3. 登坛结士先刑赏:暗指权力的游戏与士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对权力运作的深刻认识。
  4. 倚剑观星识至尊:象征性地表现出对天命与权力的观察,反映了士人的理想。
  5. 荒冢有花开二月:对比荒废的坟墓与春天的花朵,表现出生命的顽强与历史的轮回。
  6. 断碑无字落孤村:孤零零的断碑无字,象征遗忘与无奈。
  7. 东南半壁今还古: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东南的半壁山河如今日渐古老。
  8. 赤帜何人候虎门:历史的责任与未来的希望,发出对守卫者的呼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毬石狮岩”比喻自然的雄伟。
  • 对仗:全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象征:赤帜象征着革命与理想,断碑象征历史的遗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东莞伯墓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反思。它不仅是对过去英雄的缅怀,也是对未来命运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狮岩:代表着自然的巍峨与历史的沉重。
  • 荒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英雄的遗忘。
  • :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 赤帜:象征着革命与斗争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赤帜”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革命
    • C. 友谊
    • D. 财富
  2. 诗的第一句中提到的“毬石”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花朵
    • B. 壮丽的自然
    • C. 古代的兵器
    • D. 城市的繁华
  3. 诗中“荒冢有花开二月”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历史的遗忘
    • C. 生命的顽强
    • D. 春天的到来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樊起龙的《过东莞伯墓》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前者通过对墓地的描绘体现英雄的落寞,后者则通过个人的困境表现社会的动荡。两者都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切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