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绣口琅玕腹》
时间: 2025-01-01 17:46: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绣口琅玕腹
赵必大 〔宋代〕
绣口琅玕腹。美人兮阳春一曲,华貂难续。
唤醒荷花归棹梦,犹忆红尘迷目。
只消得乌飞兔逐。往事已随流水去,
眇愁予郁郁哀时俗。恨千缕,泪一掬。
不使清史流芳馥。也不须荣华富贵,
尊前频祝。但得山中茅屋在,
莫遣鹤悲猿哭。随意种荼薇躅。
莼菜可羹鲈可鲙,听渔舟晚唱清溪曲。
醉又醒,唤芳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开头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像春天的乐曲,令人陶醉,然而华丽的貂皮却无法与之相比。在梦中唤醒荷花,依然记得红尘中的迷惑。只希望时光像乌鸦飞翔、兔子奔跑一样,往事已随流水而去。眼前的愁苦让我感到忧郁,对世俗的哀愁感到无奈,恨意如千缕,泪水如一掬。希望我的名字能在历史上留芳,但也不需要荣华富贵,只希望在山中的茅屋安静生活,不让鹤悲和猿哭的声音打扰。随意种植着荼和薇,莼菜可以做汤,鲈鱼也可以做成美味,听着渔舟在晚间吟唱的清溪曲。醉了又醒,唤醒了芬芳的酒香。
注释
- 绣口:指美女红唇。
- 琅玕:一种美玉,象征美好。
- 华貂:指华丽的貂皮,象征奢华。
- 唤醒荷花:荷花象征纯洁,唤醒它是对美好梦境的渴望。
- 乌飞兔逐:比喻时光飞逝,往事如烟。
- 眇愁:细微的愁苦,形容愁苦难以言表。
- 莼菜: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作食材,象征简朴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必大,宋代诗人,风格清新脱俗,擅长词作。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赵必大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世事的淡泊态度。词中描绘的生活理想体现了他对自然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贺新郎·绣口琅玕腹》是一首抒情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厌倦。开篇用“绣口琅玕腹”形象地描绘了美人的绝代风华,营造出一种轻盈的春意。接着,诗人通过“唤醒荷花归棹梦”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暗示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中反复提到的“往事已随流水去”,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往的淡然。诗人在“恨千缕,泪一掬”的情感中,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苦涩。尽管如此,他不再追求浮华的荣华富贵,更向往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田园生活。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词的结尾,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仿佛在呼唤着心中那份清宁与自在。整体上,这首词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世事的思索,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哲理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绣口琅玕腹:描绘美人的唇如绣口,身材如美玉,突显其美丽。
- 美人兮阳春一曲,华貂难续:美人如春天的乐曲,华丽的貂皮无法与之相比,强调美人之美。
- 唤醒荷花归棹梦:唤醒荷花,暗示对梦境的渴望。
- 犹忆红尘迷目:仍旧记得尘世的迷惑,表达对世俗的反思。
- 只消得乌飞兔逐:希望时光如乌鸦和兔子般飞逝,表现对往事的无奈。
- 往事已随流水去:往事如流水,流逝不复。
- 眇愁予郁郁哀时俗:细微的愁苦,感到对世俗的无奈。
- 恨千缕,泪一掬:恨意千丝万缕,泪水一掬,情感深沉。
- 不使清史流芳馥:希望自己的名字在历史上留芳,但不渴望名声。
- 也不须荣华富贵:不需要浮华的荣华富贵。
- 尊前频祝:常常在尊前祝福。
- 但得山中茅屋在:只希望在山中有一间茅屋,追求简单生活。
- 莫遣鹤悲猿哭:不希望鹤悲和猿哭,渴望安宁。
- 随意种荼薇躅:随意种植荼和薇,象征自然生活。
- 莼菜可羹鲈可鲙:莼菜可做汤,鲈鱼可做美味,体现对自然美食的热爱。
- 听渔舟晚唱清溪曲:听渔舟唱歌,增添诗意。
- 醉又醒,唤芳醁:醉了又醒,唤醒酒香,象征对生活的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美人兮阳春一曲”,把美人比作春天的乐曲,生动形象。
- 拟人:如“唤醒荷花”,赋予荷花以人的感情。
- 对仗:整首词语言工整,韵律和谐,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体上,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厌倦,展现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追求,透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绣口、琅玕:美的象征。
- 荷花:纯洁、美好的象征。
- 乌飞兔逐:时光流逝的象征。
- 莼菜、鲈鱼:自然生活和美食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赵必大的《贺新郎·绣口琅玕腹》主要描绘了什么? A. 美人的美丽
B. 诗人的忧愁
C. 自然的美好
D. 以上都是 -
诗中“恨千缕,泪一掬”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与愁苦
C. 忍耐
D. 兴奋 -
诗人对荣华富贵的态度是? A. 渴望
B. 无所谓
C. 反感
D. 依赖
答案
- D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 苏轼《水调歌头》: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赵必大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赵必大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淡泊,而李清照则多了几分对过往的怀念与感伤。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