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吟二首》

时间: 2025-01-01 13:10:22

翠竹丛深啼鹧鸪,鹧鸪声更胜提壶。

江南江北常相逐,春后春前多自呼。

迁客销魂惊梦寐,征人零泪湿衣裾。

愁中间处肠先断,似此伤怀禁得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吟二首 邵雍 〔宋代〕

翠竹丛深啼鹧鸪,鹧鸪声更胜提壶。 江南江北常相逐,春后春前多自呼。 迁客销魂惊梦寐,征人零泪湿衣裾。 愁中间处肠先断,似此伤怀禁得无。

白话文翻译

在翠绿的竹林深处,鹧鸪鸟啼叫,其声响甚至超过了提壶鸟。 无论江南还是江北,它们常常相互追逐,春天之后春天之前,它们多自顾自地呼唤。 被贬谪的客人因惊梦而心神不宁,远行的士兵泪水湿透了衣襟。 在忧愁中,内心先已断裂,如此伤感之情,怎能承受得住呢?

注释

  • 翠竹丛深:形容竹林茂密。
  • 鹧鸪:一种鸟,叫声独特。
  • 提壶:另一种鸟,叫声也很有特点。
  • 迁客:被贬谪的官员。
  • 征人:远行的士兵或旅人。
  • 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或心神不宁。
  • 零泪:滴落的泪水。
  • 衣裾:衣襟。
  • 肠先断:形容极度悲伤,内心痛苦至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梅山,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邵雍被贬谪或远离家乡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鹧鸪鸟的啼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诗中“翠竹丛深啼鹧鸪”一句,以鹧鸪的啼叫声为切入点,引出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江南江北常相逐,春后春前多自呼”进一步以鹧鸪的习性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孤独。后两句“迁客销魂惊梦寐,征人零泪湿衣裾”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迁客和征人的同情,以及自己内心的痛苦。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竹丛深啼鹧鸪:描绘竹林深处鹧鸪的啼叫,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2. 鹧鸪声更胜提壶:通过对比鹧鸪和提壶的叫声,强调鹧鸪声的独特和响亮。
  3. 江南江北常相逐:以鹧鸪的习性来比喻人生的漂泊和无常。
  4. 春后春前多自呼:进一步以鹧鸪的自呼来象征人的孤独和自省。
  5. 迁客销魂惊梦寐:直接抒发对迁客的同情,形容他们因惊梦而心神不宁。
  6. 征人零泪湿衣裾:描绘征人的悲伤,泪水湿透衣襟。
  7. 愁中间处肠先断:形容内心的极度痛苦,先于外在表现。
  8. 似此伤怀禁得无:表达对这种伤感情绪的无奈和无法承受。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鹧鸪和提壶的叫声对比,突出鹧鸪声的独特。
  • 象征:以鹧鸪的习性和叫声象征人生的孤独和无常。
  • 拟人:将鹧鸪的叫声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和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孤独、悲伤的深刻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竹:象征自然和生命力。
  • 鹧鸪:象征孤独和无常。
  • 提壶:象征对比和差异。
  • 迁客:象征被贬谪和流离失所。
  • 征人:象征远行和离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鹧鸪”和“提壶”分别是什么? A. 两种鸟 B. 两种植物 C. 两种乐器
  2. 诗中“迁客销魂惊梦寐”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3. 诗中“征人零泪湿衣裾”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 王维《鸟鸣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邵雍的《鹧鸪吟二首》都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但杜甫更多关注国家和社会,而邵雍则更多关注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对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有详细介绍。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进行了全面阐述,有助于理解邵雍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