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共城十吟·其五曰春郊寒食 邵雍 〔宋代〕 郭外花亦繁,不谓繁华失。 幸非在郭中,不见繁华物。 不寒不暖天,光阴半晴日。 花外秋千鸣,月隔秋千出。
白话文翻译:
城外的花朵也繁盛,不觉得繁华已逝。 幸好不在城中,看不见那些繁华的景象。 天气既不寒冷也不温暖,阳光半晴半阴。 花丛外秋千声声响,月亮隔着秋千升起。
注释:
- 郭外:城外。
- 不谓:不觉得。
- 繁华失:繁华已逝。
- 幸非:幸好不是。
- 不寒不暖天:形容天气温和,既不冷也不热。
- 光阴半晴日:阳光半晴半阴,形容天气多变。
- 秋千鸣:秋千发出声响。
- 月隔秋千出:月亮从秋千的另一边升起。
诗词背景: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共城十吟》是他在共城(今河南辉县)所作的十首诗,此为其五,描绘了春郊寒食时节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繁华世界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郊寒食时节的景象,通过对城外花朵的繁盛和城中繁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诗中“不寒不暖天,光阴半晴日”一句,巧妙地描绘了春天的气候特点,既不冷也不热,阳光半晴半阴,给人以舒适宜人的感觉。后两句“花外秋千鸣,月隔秋千出”则通过声音和视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郊的夜晚,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诗词解析:
- 首句“郭外花亦繁,不谓繁华失”,通过对比城外花朵的繁盛和城中的繁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次句“幸非在郭中,不见繁华物”,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
- 第三句“不寒不暖天,光阴半晴日”,描绘了春天的气候特点,给人以舒适宜人的感觉。
- 末句“花外秋千鸣,月隔秋千出”,通过声音和视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城外花朵的繁盛和城中的繁华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拟人:“月隔秋千出”将月亮拟人化,仿佛月亮是从秋千的另一边升起,增加了诗意。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郊寒食时节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然和谐、远离尘嚣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 花朵:象征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繁盛。
- 秋千:象征童真和欢乐。
- 月亮:象征宁静和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不寒不暖天”形容的是什么季节的气候特点?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诗中“月隔秋千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世俗繁华的追求 B.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人生的悲观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描绘山中春夜的宁静美景,与本诗有相似的自然主题。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与本诗的超然态度形成对比。
诗词对比:
- 王维《鸟鸣涧》与本诗:都描绘了春天的自然美景,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而本诗则更多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邵雍诗集》:收录了邵雍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