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昔昔盐。那能惜马蹄》

时间: 2025-01-19 17:41:42

云中路杳杳,江畔草萋萋。

妾久垂珠泪,君何惜马蹄。

边风悲晓角,营月怨春鼙。

未道休征战,愁眉又复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中路杳杳,江畔草萋萋。
妾久垂珠泪,君何惜马蹄。
边风悲晓角,营月怨春鼙。
未道休征战,愁眉又复低。

白话文翻译:

云中的道路幽深难辨,江边的野草正茂盛。
我已久在此流下珠泪,你为何还要珍惜马蹄?
边塞的风声悲凉,晨角声声令人伤感;
营中的月光让人怨恨春天的鼓声。
尚未说要停止征战,愁苦的眉头又再次低下。

注释:

  • 杳杳:幽深、遥远的样子。
  • 萋萋:草木繁盛的样子。
  • :古代对女性的自称,常用于表明身份低微。
  • 珠泪:形容眼泪如珠子般晶莹,表达伤心的情感。
  • 马蹄:指代马匹的脚,不仅有实物意义,也象征着战事的频繁。
  • 边风:指代边疆的风,常用来渲染悲凉的氛围。
  • 晓角:晨时吹响的号角,常用于军中。
  • 春鼙:春天的战鼓,暗指战争与离别的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嘏(约 759-810),字子美,唐代诗人,工于五言诗,尤其擅长律诗。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战事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边地的景象来反映战争带来的离愁别绪。

诗歌鉴赏:

《杂曲歌辞·昔昔盐》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边塞诗,诗人在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对战乱带来的离愁别恨。开篇“云中路杳杳,江畔草萋萋”就构建了一个幽静而又略显忧伤的画面,云中的路让人难以辨认,江边的草却生机勃勃,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接下来的“妾久垂珠泪,君何惜马蹄”,则通过女性的自述,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女性的泪水象征着思念与忧伤,而“君何惜马蹄”则反映出对战事的无奈与心痛。诗中提到“边风悲晓角”,进一步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晨角声声入耳,仿佛是在述说着无尽的离愁。

最后两句“未道休征战,愁眉又复低”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尽管还未说要停止征战,愁苦的心情已然无法自已,愁眉再度低垂,表现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战乱与离别的深刻思考与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中路杳杳:描绘出远方道路的模糊与无尽,暗示离别的漫长。
  2. 江畔草萋萋:江边的草木茂盛,表现出生机与活力,与离别的悲伤形成对比。
  3. 妾久垂珠泪:女性身份的自我表达,流泪象征着思念与伤感。
  4. 君何惜马蹄:对对方的不解与失望,暗示着对方可能并不在意这场离别。
  5. 边风悲晓角:边疆的风声与晨角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6. 营月怨春鼙:月光下的怨恨与战鼓的声响,表现对战争的厌倦与思念。
  7. 未道休征战:未说要停战,表明战争依然在继续。
  8. 愁眉又复低:愁苦的情感再次袭来,表达了无奈与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云中路”比喻人生的无常与迷茫。
  • 拟人:将“边风”和“春鼙”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妾久垂珠泪,君何惜马蹄”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比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对离别的无奈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展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离别与无尽的思念。
  2. :象征着孤独与流逝的时光。
  3. :代表生机与生命的延续。
  4. :象征着伤痛与思念的情感。
  5. 马蹄:象征着战争与征途。
  6. :象征着变幻与无常。
  7. 晓角:象征着清晨的希望与失落。
  8. 春鼙:象征着战事与离别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妾”指代什么?
    A. 男性
    B. 女性
    C. 动物
    D. 植物

  2. “未道休征战”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渴望战争
    B. 对战争的无奈
    C. 对和平的期待
    D. 对过去的怀念

  3. 诗中“云中路杳杳”中的“杳杳”意思是什么?
    A. 明亮
    B. 远而难辨
    C. 快速
    D. 清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但更多的是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与赵嘏的愁苦相对照。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表现了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与赵嘏的边塞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辞典》
  3.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