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时间: 2025-01-19 20:04:59

击碎珊瑚小作珠,铸成金弹蜜相扶。

罗襦襟解春葱手,风露气凉冰玉肤。

并世身名扬氏子,旧家门户北村卢。

知音未必能知味,曾遣青前泪湿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击碎珊瑚小作珠,铸成金弹蜜相扶。
罗襦襟解春葱手,风露气凉冰玉肤。
并世身名扬氏子,旧家门户北村卢。
知音未必能知味,曾遣青前泪湿无。

白话文翻译:

将珊瑚打碎做成小珠子,铸造金色的弹丸与蜜糖相伴。
脱去罗襦,春天的手指如葱般纤细,
微风和露水的气息使肌肤如冰玉般清凉。
在这个世上,身名都能扬名立万的子弟,
旧时家门是北村的卢氏。
知音未必能真正理解其味道,
曾让青涩的泪水湿透了前襟。

注释:

  • 击碎珊瑚:指用珊瑚制作珠子,形象地说明美丽的事物需要打磨和加工。
  • 金弹蜜:这里“金弹”指金色的物品,可能是指甜美的生活或事物。
  • 罗襦:一种轻薄的上衣,寓意春天的温暖和轻盈。
  • 冰玉肤:比喻肌肤如冰雪般洁白光滑,形容女子的美丽。
  • 北村卢:可能是指诗人所熟知的家族背景,暗指出身与身份。
  • 知音:指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常用来形容知音难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子初,号白云,晚号乐天。方岳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尤其在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方面有独到之处。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方岳的一次春游中,诗人通过描绘枇杷树的生长与果实的成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难寻的感慨。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枇杷”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美和人情美的交融。开篇以“击碎珊瑚小作珠”引出,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暗示了美丽事物背后的艰辛。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罗襦襟解春葱手”表现了女子的娇美,生动地将春天的气息与女子的美丽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清新而又柔和的画面。

诗中提到的“并世身名扬氏子”,则引发了对社会地位的思考,表达了身处繁华中的孤独感。最后以“知音未必能知味”结束,诗人感慨知己的难得,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击碎珊瑚小作珠:描绘制作珠子的过程,象征对美的努力。
  2. 铸成金弹蜜相扶:金色的美好与甜蜜的生活相互依存。
  3. 罗襦襟解春葱手:女子的轻盈与春天的气息相结合,展现女性的美丽。
  4. 风露气凉冰玉肤:自然的清新与女子的娇嫩形成对照。
  5. 并世身名扬氏子:对社会名流的描绘,反映出诗人的社会观察。
  6. 旧家门户北村卢:隐含对自身身份的思考。
  7. 知音未必能知味:知音难寻的感慨,表达孤独。
  8. 曾遣青前泪湿无:感情的流露,表达对往事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肌肤比喻为“冰玉”,形象生动。
  • 对仗:如“风露气凉冰玉肤”,工整有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的气息与人的感受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枇杷为引,探讨了美、孤独和知音难觅的主题。它不仅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更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珊瑚:象征珍贵与美丽。
  • 金弹蜜:代表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望。
  • 罗襦:象征温暖与春天的气息。
  • 冰玉:象征纯洁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击碎珊瑚小作珠”意指什么? A. 追求美好
    B. 珊瑚的价值
    C. 制作珠子的过程
    D. 以上皆是

  2. “知音未必能知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情的珍视
    B. 对美的感叹
    C. 对孤独的感慨
    D. 对生活的满足

  3. 诗中提到的“罗襦”象征什么? A. 温暖
    B. 美丽
    C. 轻盈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D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枇杷树下》 - 李清照
  • 《春日忆李白》 - 杜甫

诗词对比:

  • 方岳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描绘自然与人情的交织,但李清照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方岳则在意象上更为丰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方岳传记与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