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锦水居止二首》
时间: 2024-09-19 21:13: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锦水居止二首》 ——杜甫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
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天险终难立,柴门岂重过?
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
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西征的艰辛与思乡的情感。诗人虽然身处战乱之中,耳边仍能听到蜀地的老百姓不忘舜的歌谣。险峻的地势难以建立稳固的防线,柴门是否真的能再次经过?每天早晨,巫峡的水流动,锦江的波浪远远荡漾。万里桥南的家宅,百花潭北的庄园,层层楼阁都面朝水边,老树已经历了无数霜雪。雪山的顶端映衬着白天的天空,锦城在黄昏时分显得格外美丽。可惜如此美好的地方,回首却是一片茫然。
注释
字词注释
- 军旅:指军队出征的旅程。
- 风尘:指战乱带来的艰难困苦,尘土飞扬。
- 舜:舜是中国古代的圣王,诗中提及他的歌谣,体现了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 天险:自然地势险要之地。
- 柴门:指乡间的门,象征着归家的希望。
- 巫峡:巫峡位于长江三峡之一,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色著称。
典故解析
- 舜讴歌:提到舜的歌谣,表达了对古代圣贤和传统文化的怀念。
- 雪岭界天:描绘了雪山与天空的交界,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以描绘社会现实著称,关注民生疾苦,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杜甫晚年,他因战乱而漂泊,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诗中既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又流露出对家乡的眷恋,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怀锦水居止二首》是杜甫在战乱中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中展现了他对美景的赞美和对家乡的思念。开篇提到“军旅西征”,便交代了诗人的背景,身处战乱之中,生活艰辛。紧接着的“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则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追忆,表现了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
随着诗句的推进,杜甫描绘了巫峡的水与锦江的波,展现了自然的秀美与安宁,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他心头的忧虑与思乡之情。诗中细腻的描绘如“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理想家园的渴望与向往。最后几句“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更是将这种思乡之情推向高潮,表现出对美好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描绘了诗人身处战争中的艰辛与孤独。
- “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表达了人们对传统的怀念,强调了文化的延续。
- “天险终难立,柴门岂重过?”:反映出战乱带来的不安与对家园的渴望。
- “朝朝巫峡水,远逗锦江波。”:描绘了自然美景,萦绕心头的思念之情。
- “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表现出理想的故乡生活。
-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体现了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沧桑。
-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暗示人生的无常。
- “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惋惜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自然景色的美与战乱生活的苦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意象:如“巫峡水”“锦江波”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意境。
- 拟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赋予它们情感,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乱造成的离愁别绪的深刻感受。诗人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感受到的是心灵的孤寂与对美好生活的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军旅:象征着战乱、动荡不安的生活。
- 巫峡、锦江:代表故乡的美好自然景象,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寄托。
- 柴门:象征着回家的希望与归属感。
- 老树:象征着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舜讴歌”是指什么? A. 一种民谣
B. 古代圣王的歌谣
C. 战争的歌谣
D. 诗人的创作 -
“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中的“南宅”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家
B. 朋友的住处
C. 战争的营地
D. 自然景点 -
诗中“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所表达的情感是? A. 期待未来
B. 对美好生活的惋惜
C. 对战斗胜利的庆祝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春望》——杜甫:表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与对未来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怀锦水居止》与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之美,但杜甫更关注人间的苦难与思乡之情,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的情感基调和诗歌风格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