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楼雨沾云幔,山寒著水城。
径添沙面出,湍减石棱生。
菊蕊凄疏放,松林驻远情。
滂沱朱槛湿,万虑傍檐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雨水浸湿楼阁,凉意袭人的山城。小径上沙土被雨水冲刷而出,溪流的湍急减弱,石头也显得愈加清晰。菊花的花蕊凋零而稀疏,松林则在远处驻留着淡淡的情思。朱红的栏杆被滂沱大雨浸湿,心中的万千思虑也随之倾泻在檐下。
注释:
- 楼雨:指楼阁上的雨水。
- 云幔:形容云雾缭绕如同帷幕。
- 山寒:指山中气温寒冷。
- 水城:指水边的城市,通常指江南地区。
- 沙面:指小路的沙土面。
- 湍:指溪水急流。
- 菊蕊:菊花的花蕊。
- 凄疏:形容菊花的稀少和凋零。
- 驻远情:松林远望时所引起的思绪和感情。
- 滂沱:形容雨水非常大。
- 朱槛:红色的栏杆。
- 万虑:形容心中万千思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历经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作品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常以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
创作背景:
《西阁雨望》写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身世飘零,诗中流露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了他深沉的忧虑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西阁雨望》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作,描绘了雨后山城的凄凉与孤寂,展现了杜甫对自然景象的敏锐感知。诗的开头“楼雨沾云幔”,通过“雨”与“云”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湿润的意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的“山寒著水城”则通过寒冷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清。
诗中“径添沙面出,湍减石棱生”两句,展现出雨水对环境的影响,既有自然的变化,也暗含诗人的内心波动。通过“菊蕊凄疏放”,杜甫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凋零的感叹,菊花作为秋天的象征,恰好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最后几句“滂沱朱槛湿,万虑傍檐楹”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朱槛的湿润象征着诗人心中无尽的思虑与忧伤,仿佛在倾诉他对生活的无尽思考与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杜甫内心的复杂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雨沾云幔:楼阁上雨水打湿了云雾,形成一种朦胧的美景。
- 山寒著水城:山中的寒意弥漫,笼罩了水边的城市,渲染出一种冷清的气氛。
- 径添沙面出:小径因雨水而露出沙土,暗示着环境的变化。
- 湍减石棱生:溪水的湍急减弱,石头的轮廓更加清晰,象征着生活中的波折逐渐平息。
- 菊蕊凄疏放:菊花的花蕊稀疏地开放,表现出生命的衰败。
- 松林驻远情:松林在远处静静伫立,激起诗人的思绪。
- 滂沱朱槛湿:大雨浸湿了红色栏杆,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虑。
- 万虑傍檐楹:心中的万千思虑如同雨水般倾泻而下,表现出诗人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水与心情的沉重相联系,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通过“驻远情”,使松林具有人类的情感。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雨水为引子,结合自然景象,表达了杜甫对人生苦短、离别无常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水:象征着忧愁与思虑,带来环境的变化。
- 山寒:代表冷清的环境与内心的孤寂。
- 菊花: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松林:代表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楼雨沾云幔”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夕阳西下
- B. 雨水打湿楼阁
- C. 风起云涌
-
“菊蕊凄疏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幸福与喜悦
- B. 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 C. 自然的繁盛
-
“滂沱朱槛湿”中的“朱槛”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思绪
- B. 红色的栏杆
- C. 雨水的倾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杜甫的诗多以忧国忧民为主题,李白则倾向于抒发个体的情感与豪放之气。
- 杜甫与王维:杜甫的诗关注社会现实,王维则更加注重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