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龄隐居》

时间: 2025-01-04 10:32:09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唐代〕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清澈的溪水深不可测,隐居的地方只有孤云伴随。松树间的露水在微弱的月光下闪烁,清冷的光辉仿佛是为朋友而照耀。茅草亭中,花影摇曳,药草院中长满了青苔的纹路。我也想告别尘世,向西山的鸾鹤群隐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溪:清澈的溪流,象征着隐逸生活的清静。
  • 不测:不可测量,形容溪水的深度。
  • 孤云:孤单的云,隐喻隐居生活的孤寂。
  • 松际:松树间,指松树的边缘。
  • 露微月:细微的露水与微弱的月光结合,形成一种幽静的夜景。
  • 清光:清冷的光辉,象征着月光。
  • 茅亭:用茅草搭成的亭子,代表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
  • 药院:种植药草的地方,象征隐士的生活。
  • 谢时去:告别尘世,隐退。
  • 鸾鹤群: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高洁的隐士生活。

典故解析:

  • 诗中的“孤云”与“鸾鹤”都可以看作是隐士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常建,字仲宣,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山水诗闻名,尤其擅长描绘隐士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许多文人选择隐居以避乱,常建通过此诗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喧嚣尘世的厌倦。

诗歌鉴赏:

《宿王昌龄隐居》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清溪、孤云、松树、露水、月光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诗人通过“清溪深不测”的描写,表现了自然的深邃与神秘,同时也暗示了隐者生活的无尽可能性。接着,诗人描绘了“松际露微月”,展现了夜晚的静谧,月光照耀下的露水仿佛在诉说着隐逸者的心情。

在后两联中,茅亭的花影与药院的青苔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简朴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最后一句“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表达了诗人对辞别尘世、追求超脱生活的向往,成为隐士的愿望由此呼之欲出。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隐居生活的恬淡与清幽,反映了诗人心灵的追求与对自然的依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溪深不测:通过描写清溪的深邃,表现出自然的广袤和深不可测的境界。
  2. 隐处唯孤云:强调隐居的孤独,孤云的意象传递出诗人对寂静生活的感悟。
  3. 松际露微月:描绘夜晚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4. 清光犹为君:借月光传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心。
  5. 茅亭宿花影:茅亭的花影象征着生活的简单与自然。
  6. 药院滋苔纹:药院中的青苔反映出隐者的清雅与宁静。
  7. 余亦谢时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与告别的决心。
  8. 西山鸾鹤群:以鸾鹤象征隐士的理想生活,寄托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清光犹为君”将月光拟人化,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对仗:整首诗形式工整,词句对仗协调,增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隐居生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宁静生活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溪:象征纯净、深邃的自然。
  • 孤云:孤独的隐者,代表隐逸的生活。
  • 松际:松树的边缘,象征清新与自然。
  • 露微月:微弱的光芒,象征宁静与温柔。
  • 茅亭:象征简单的生活方式。
  • 鸾鹤:象征高洁与超凡的隐士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溪深不测”的意思是: A. 清溪很浅
    B. 清溪很深
    C. 清溪很脏
    D. 清溪流速很快

  2. “余亦谢时去”中的“谢时”指的是: A. 感谢时间
    B. 辞别尘世
    C. 祝福朋友
    D. 享受生活

  3. 诗中提到的“鸾鹤群”象征: A. 高洁的隐士
    B. 普通的鸟类
    C. 美好的春天
    D. 友人的到来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1. 王维《山中杂诗》: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但更强调山水与人的和谐。
  2. 李白《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上更为浓烈,但同样反映出对自然的依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常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