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淮水边泊舟的情景:霜降之后,晚上的水流显得格外清澈。夜深时潮水侵袭着岸边,寒冷的天气使得明月似乎靠近城镇。平坦的沙滩上,孤雁依偎着栖息,而在候馆中则听到鸡鸣声。远在云霄之外的故乡,谁能够理解我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注释:
- 泊舟:停船,指在船上停泊。
- 淮水:指淮河,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
- 霜降:指秋季的一种气候现象,表示霜降临的时节。
- 潮侵岸:潮水涌向岸边。
- 候馆:候鸟栖息的地方,这里指旅馆、客栈。
- 羁旅情:羁旅即被迫在外旅行,情指心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字天祥,号元宗,北方人。他以诗歌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而著称。常建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描写旅途中的感受。
创作背景:
《泊舟盱眙》作于诗人旅途之中,可能是他在淮水边上停留时的所感所思。诗中蕴含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孤独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外漂泊的情感。
诗歌鉴赏:
《泊舟盱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孤寂的夜晚。首联“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以“泊舟”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冷的秋夜场景。水流的清澈和霜降的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接下来的“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则通过潮水的涌动和寒冷的月光,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阴冷,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中间两联“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则转向了孤独的旅人生活,孤雁的栖息与鸡鸣的声音,形成了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孤独与思乡之情的表达。最后一句“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发出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结合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了旅途中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泊舟淮水次:在淮水边停船,开始了对这个地方的描绘。
- 霜降夕流清:霜降后,傍晚的水流显得格外清澈,暗示天气的寒冷。
- 夜久潮侵岸:夜深时潮水不断涌向岸边,描绘了夜晚的动感。
- 天寒月近城:寒冷的天气中,明月似乎靠近城镇,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 平沙依雁宿:平坦的沙滩上,孤雁安静栖息,象征着孤独。
- 候馆听鸡鸣:在旅馆中听到鸡鸣声,突显了旅途的寂寞。
- 乡国云霄外:故乡在遥远的天边,表达了远离故土的惆怅。
- 谁堪羁旅情:询问谁能理解旅途中的思乡之情,情感深邃而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天寒月近城”与“夜久潮侵岸”,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秋霜、潮水、孤雁等自然意象,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比喻:通过自然现象比喻旅人的心境,增强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与旅途的孤独,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传达出一种深沉的羁旅之情。
意象分析:
- 淮水:象征着旅途的流动与变迁。
- 霜降:代表着季节的冷清与孤独。
- 孤雁:象征着孤独和思乡。
- 鸡鸣:代表着人间的温暖与生活的气息,反衬出旅人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流在什么季节显得清澈?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人在哪种环境中听到鸡鸣声?
- A. 家中
- B. 候馆
- C. 田野
- D. 山上
-
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兴奋
- B. 失落
- C. 思乡
- D. 愤怒
答案:
- C. 秋天
- B. 候馆
- C. 思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常建《泊舟盱眙》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常建更着重于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人际关系与家庭情感的牵绊。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