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湖上老人坐矶头,
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白话文翻译
湖边的老人坐在岩石上,
湖水中桃花随波漂流。
竹竿轻轻摇曳,波光粼粼无尽头,
我却不知是何物吞下了我的钩。
注释
字词注释:
- 矶头:指湖边的岩石或沙洲,通常是垂钓的地方。
- 桃花水:桃花在水面漂浮,形容湖水中桃花的景象。
- 袅袅:形容轻柔摇动的样子。
- 波无际:波浪延绵不绝,无边无际。
- 吞吾钩:吞下我的鱼钩,表示钓鱼未果。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桃花”常常与春天和美好景象相联系,表现自然之美。钓鱼则是古人常用来象征闲适生活的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常建(约750—830年),字景纯,号元白,唐代诗人,生于今江西。他的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
常建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诗人可能在闲暇时光,来到湖边垂钓,感受到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戏题湖上》是一首描绘湖上自然景色和钓鱼情趣的诗。诗的开头以“湖上老人坐矶头”引入,勾勒出一个宁静的湖边场景,老人在这里悠然自得,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接着“湖里桃花水却流”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桃花在水面上漂浮的美丽场景,增添了自然的生机和色彩。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竹竿袅袅波无际”描绘钓鱼的情景,竹竿轻轻摇晃,波光粼粼,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无尽的感觉。最后一句“不知何者吞吾钩”,则转向内心的迷惘与无奈,尽管外在环境美好,然而钓鱼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哲思,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上老人坐矶头: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场景,老人在湖边的岩石上静坐,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 湖里桃花水却流:桃花在水中漂浮,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 竹竿袅袅波无际:竹竿在水中轻轻摇曳,波光荡漾,形成了一种无边无际的空间感。
- 不知何者吞吾钩:最后一句反转了前面的美好,表达了钓鱼的失落,给人一种淡淡的无奈和哲理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湖水与桃花的结合,暗示了春天的美丽与流动的时光。
- 拟人:将竹竿比喻为轻柔的舞者,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既有宁静的美感,也包含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无奈,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人:象征智慧与闲适,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桃花:象征春天与美好,代表生命的蓬勃与活力。
- 竹竿:象征钓鱼的工具,代表诗人追求生活乐趣的方式。
- 波: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暗示人生的变化与不可预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湖里桃花水却流”表达的意象是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夏天的炎热
- C. 秋天的萧条
- D. 冬天的寒冷
-
诗的最后一句“不知何者吞吾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忧伤
-
“竹竿袅袅波无际”中的“袅袅”是指什么样的状态?
- A. 柔和轻盈
- B. 粗犷猛烈
- C. 忙碌急促
- D. 沉重缓慢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表现隐逸生活。
- 孟浩然《春晓》:表达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诗词对比:
常建的《戏题湖上》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常建更侧重于钓鱼的情趣和内心的感悟,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山水的辽阔与静谧。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常建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