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
时间: 2025-01-19 20:49: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下曲四首》
作者:常建 〔唐代〕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
明君祠上望龙堆。
髑髅皆是长城卒,
日暮沙场飞作灰。
龙斗雌雄势已分,
山崩鬼哭恨将军。
黄河直北千馀里,
冤气苍茫成黑云。
因嫁单于怨在边,
蛾眉万古葬胡天。
汉家此去三千里,
青冢常无草木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感慨。诗中的“玉帛朝回”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而“乌孙归去不称王”则暗示了战争的无意义和失败。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战后宁静的场景,反思着人们在战争中所付出的代价。北海的阴风和明君的祠庙,象征着历史的沉重和对英雄的追忆。最后,诗人通过对边疆女性的描述、对汉朝的怀念,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历史悲剧的哀叹。
注释:
- 玉帛:指古代用作贡品的丝绸和金银,象征繁荣富贵。
- 乌孙:指古代的一个民族,位于今新疆地区。
-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象征离别和孤独。
- 兵气:指战争的气息,带有压迫感。
- 髑髅:骷髅,指亡灵,暗示战争的惨烈和伤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常建,字仲翔,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边塞、山水,情感细腻,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对外战争频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的惨烈和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塞下曲四首》是常建对战争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疆战士的苦楚与无奈。开头的“玉帛朝回望帝乡”不仅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更是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后文“乌孙归去不称王”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无意义。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痛苦感受,尤其是“髑髅皆是长城卒”一句,直面战争的残酷,令读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历史的沉重。最后,诗人通过对黄河的描写,展示了辽阔的边疆和无尽的历史悲怆,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帛朝回望帝乡:诗人早朝归来,遥望故乡,充满思乡之情。
- 乌孙归去不称王:战争中的乌孙民族未能称王,暗示战争的失败与不幸。
- 天涯静处无征战:远方的宁静处,没有战争的喧嚣,寄托对和平的渴望。
-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气息消散,化为日月的光辉,表现历史的长河。
- 北海阴风动地来:北海的阴风带来战乱的气息,暗示战争的不可避免。
- 明君祠上望龙堆:在明君的祠庙上,望着堆积的龙骨,感叹历史的沉重。
- 髑髅皆是长城卒:长城的士兵化为骷髅,直面战争的惨烈与无情。
- 日暮沙场飞作灰:战场上日暮时分,硝烟弥漫,所有的荣光化为灰烬。
- 龙斗雌雄势已分:曾经的争斗已分出胜负,暗示历史的无情与斗争的必然。
- 山崩鬼哭恨将军:山崩地裂,亡灵哀哭,表达对将军的怨恨。
- 黄河直北千馀里:黄河流向北方,象征辽阔的边疆。
- 冤气苍茫成黑云:冤屈和仇恨如黑云蔽日,笼罩着历史。
- 因嫁单于怨在边:因嫁给单于而产生的怨恨,暗示战争对家庭的破坏。
- 蛾眉万古葬胡天:美丽的女子被埋葬在胡地,表现战争给女性带来的苦难。
- 汉家此去三千里:汉朝的归去,距离遥远,象征历史的变迁。
- 青冢常无草木烟:青色的坟墓上常年没有草木,象征死者的孤寂与无奈。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如“兵气销为日月光”,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消逝;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意象鲜明,深刻反映了历史的沉重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反思,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和平的渴望,既有对历史悲剧的哀悼,也有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帛:象征繁荣与富贵。
- 乌孙:代表战争对民族的影响。
- 黄河:象征历史的延续与辽阔的边疆。
- 髑髅:代表战争的牺牲与悲惨。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更加深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历史的悲剧与人性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玉帛朝回望帝乡”中,“玉帛”象征什么? a) 战争
b) 富贵与繁荣
c) 乡愁 -
诗中“髑髅皆是长城卒”意在表达什么? a) 对长城的赞美
b) 战争的惨烈与无情
c) 对士兵的尊重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
c) 对历史的遗憾
答案:
- b) 富贵与繁荣
- b) 战争的惨烈与无情
- b) 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王之涣)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塞下曲四首》的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生的感慨,但《登高》更多关注个人的命运和现实的苦难,而《塞下曲》则侧重于战争的无情与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以上为《塞下曲四首》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源,希望能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