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听筝
作者:李端 〔唐代〕
类型:五言绝句
原文展示: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白话文翻译:
在金色的粟米柱上响起了琴声,素雅的手在玉制的房前轻轻拨动琴弦。
我想要得到周郎的关注,却总是误拨琴弦,不能奏出心中的曲调。
注释
字词注释:
- 鸣筝:指弹奏古筝。
- 金粟柱:古筝的一种,形状类似于禾穗。
- 素手:形容手白皙细腻。
- 玉房前:指玉制的房子前面。
- 周郎:指周瑜,历史上著名的英俊才子,常被用作情诗中的意象。
典故解析:
- “周郎”典出《三国演义》,周瑜为人俊朗多才,是许多古诗词中描绘理想爱慕对象的代名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唐代诗人,字季长,因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而受到时人的喜爱。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作品有着细腻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端生活的唐代,那个时期社会文化繁荣,文人常以琴棋书画来表达情感,流行以音乐来寄托情思,尤其是古筝的音乐在当时颇受欢迎。
诗歌鉴赏
《听筝》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五言绝句,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女子在弹奏古筝时的内心世界。开篇的“鸣筝金粟柱”不仅描绘了优美的音乐场景,也暗示了古筝的高贵。接着“素手玉房前”,展现了女子的优雅与纯洁,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印象。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诗人转向内心的渴望与失落。“欲得周郎顾”展现了女子对周郎的深情期盼,但“时时误拂弦”则道出了她内心的无奈与焦虑。这样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情感层次丰富,既有音乐的美感,又有情感的纠结。
从艺术手法来看,李端运用了对比和暗喻,前半部分描绘的音乐之美与后半部分情感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同时,“拂弦”的意象也暗含了她对爱情的期待与悲伤,在音乐的流淌中,情感悄然流露,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鸣筝金粟柱:描绘古筝的声音,在金色的粟米柱上回响,给人一种明亮的感觉。
- 素手玉房前:展现弹奏者的优雅形象,增强了整体的美感。
- 欲得周郎顾:表达了女子对周郎的深切期盼,内心充满渴望。
- 时时误拂弦:表明她的不安与焦虑,尽管想引起周郎的注意,却总是失误,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筝的声音比作带有金色光辉的事物,增强了音乐的美感。
- 对仗:如“鸣筝”与“素手”,前后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通过古筝的音乐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展现了女子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对美好爱情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筝:象征音乐与青春,代表着美好的情感。
- 金粟柱:传达出高贵典雅的气质。
- 素手:象征纯洁与优雅。
- 周郎:暗指理想中的爱慕对象,象征着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周郎”指的是谁? A) 周瑜
B) 周杰伦
C) 周恩来 -
诗中“素手”指的是?
A) 美丽的手
B) 粗糙的手
C) 受伤的手 -
“时时误拂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
C) 自信
答案:
- A) 周瑜
- A) 美丽的手
- B)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 《相见欢》李煜
诗词对比: 李端的《听筝》与李煜的《相见欢》均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但李端通过音乐的意象表现出女性的细腻与柔情,而李煜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爱情的深切怀念和对失去的哀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端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