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七首,效少陵 其二》

时间: 2025-01-09 15:57:17

秦时闾左戍,汉家弛刑徒。

髑髅弃瀚海,天阴哭呜呜。

我非望生还,魂魄迷归途。

但愿戈矢利,委身斲狂胡。

吁嗟载笔书,不纪万骨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塞七首,效少陵 其二
作者: 郑元祐 〔元代〕

秦时闾左戍,汉家弛刑徒。
髑髅弃瀚海,天阴哭呜呜。
我非望生还,魂魄迷归途。
但愿戈矢利,委身斲狂胡。
吁嗟载笔书,不纪万骨枯。

白话文翻译

在秦朝的时候,边关的守卫都是很严密的,汉朝时则对囚徒放宽了刑罚。
骷髅在浩瀚的海边被弃置,天色阴沉,哀哭声阵阵传来。
我并不奢望能够生还,只希望魂魄能找到归途。
只愿我的戈矢锋利,愿意身死在疯狂的胡人手下。
唉,我在笔下书写这些,却无暇顾及那些已枯萎的万骨。

注释

  • 髑髅:骷髅,指人死后骨头的残留,表示战争的残酷。
  • 戈矢:戈和箭,古代的武器,象征战争。
  • 委身:愿意献身,表明诗人无畏生死的决心。
  • 狂胡:指外族,通常特指匈奴等北方民族,象征敌人。
  • 万骨枯:形容战死者众多,战争的惨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元祐,元代诗人,活跃于元朝时期,作品多以边塞诗著称。他在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命运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正值民族矛盾和战争频繁的时期。诗人以古代战乱为背景,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悲痛与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歌鉴赏

郑元祐的《出塞七首,效少陵 其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悲哀的氛围,揭示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无奈。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历史的沉重感与个人的悲伤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反思。

诗的开头,诗人通过“秦时闾左戍,汉家弛刑徒”对比了不同时代的军事政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接着“髑髅弃瀚海,天阴哭呜呜”用骷髅和哭声的意象,表现出战争的惨烈和死亡的无情。

而“我非望生还,魂魄迷归途”,则展现出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归家的渴望,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忧伤与绝望。最后,诗人以“吁嗟载笔书,不纪万骨枯”结束,表达了对无数战死者的追念,和对战争的控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反映出诗人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秦时闾左戍:描绘秦朝边境的坚固防备,暗示战争的常态。
  2. 汉家弛刑徒:提到汉朝放宽对囚徒的刑罚,反映社会的变迁。
  3. 髑髅弃瀚海:生动地展示战争的残酷,死者的骷髅被抛弃。
  4. 天阴哭呜呜:天空阴沉,哀哭声不断,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5. 我非望生还:表达诗人对生还的绝望,内心的痛苦。
  6. 魂魄迷归途:强调对回家的渴望与无奈。
  7. 但愿戈矢利:表达了对武器的祈愿,渴望战斗的决心。
  8. 委身斲狂胡:表明愿意为国捐躯的决心。
  9. 吁嗟载笔书:诗人感叹写下这些悲伤的诗句。
  10. 不纪万骨枯:对无数死者的追思,反映战争的惨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髑髅弃瀚海”引发读者对战争后果的深思。
  • 拟人:天色阴沉,似乎也在哭泣,使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表现了士兵在战争中面对生死的无奈和悲伤,揭示了历史的惨烈与个体命运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戈矢:象征战争与斗争,反映出诗人对武器的渴望与依赖。
  • 髑髅:象征死亡,指出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 天阴:象征哀伤,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 万骨:象征无数战死者,反映战争的惨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髑髅”是指什么? A. 骨头
    B. 武器
    C. 战士

  2. 诗人希望戈矢是怎样的? A. 钝的
    B. 锋利的
    C. 多的

  3. “我非望生还”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对生存的渴望
    B. 对死亡的绝望
    C. 对战争的期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郑元祐的《出塞七首,效少陵 其二》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反映了边塞的壮阔和士兵的情感,但郑元祐更侧重于战争的惨烈和对死亡的思考,而王维则尝试表现友情与希望。两者在意境和情感表达上各有特点,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代边塞诗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