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踰乌盭山,未涉狐奴水。
饥羸形骸黑,枕戈待明起。
将军方蹋鞠,天地入马箠。
吾侪亦何人?一死等蝼蚁。
白话文翻译:
已越过乌盭山,尚未渡过狐奴水。
饥饿瘦弱的身体黝黑,枕着武器等待天明的到来。
将军正在踢球,天地间的气息都在马鞍中。
我们又算是什么人呢?一死跟蝼蚁没有差别。
注释:
- 乌盭山:位于中国西北部,常常作为边塞的地理标志。
- 狐奴水:传说中的水流,象征着边境之地。
- 饥羸:形容饥饿且瘦弱的状态。
- 枕戈:指用刀剑作为枕头,表现出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
- 蹋鞠:古代一种球类游戏,这里暗指将军的悠闲。
- 蝼蚁:象征微小,暗示生命的渺小与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元祐,元代诗人,擅长边塞诗,作品多关注战争和士兵的艰辛生活。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士兵处境的同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代,正值战乱频繁之际,作者通过描绘士兵在边境的悲苦生活,表达对战争残酷的控诉。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士兵的艰辛生活,表现出一种悲壮的情感。开头两句交代了地理位置,营造出一种远离故土的孤独感与无奈感。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对士兵饥饿、疲惫状态的描写,传达出对战争残酷的切身感受。最后两句则通过疑问句式深化了对人生命价值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在战乱中人命如蝼蚁的无奈和悲哀。
全诗通过视觉与情感的结合,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无情。诗中运用的“枕戈待明起”这一意象,不仅体现了士兵的疲惫,也象征着他们面对未知命运的无力感。整首诗在描写具体景象的同时,升华到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展现了郑元祐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写地理位置与士兵的状态,暗示了战争的艰苦。
- 第三、四句:将士的生活与命运相联系,表明即便是将军也不能逃避战争的残酷。
-
修辞手法:
- 比喻:“一死等蝼蚁”,通过对比生命的渺小来突显人类在战争中的无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兵士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人生命的脆弱,表达了对士兵命运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控诉。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乌盭山:象征着遥远的边界与孤独。
- 狐奴水:传达出边境的险恶。
- 戈:象征着战争与斗争。
- 蝼蚁:象征生命的微不足道,强调人在战争中的卑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乌盭山”象征什么?
- A. 边疆的孤独
- B. 家乡的温暖
- C. 战争的胜利
-
“饥羸形骸黑”中的“羸”字意思是?
- A. 胖
- B. 瘦弱
- C. 健康
-
诗中提到的“吾侪亦何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命的赞美
- B. 对命运的无奈
- C. 对战争的期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比较郑元祐的《出塞七首》与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生活,但郑元祐更关注士兵的悲惨命运,而王昌龄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战斗的豪情。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希望这些内容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出塞七首,效少陵 其一》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