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至无相兰若归过慈云岭小憩崇寿寺书所见十首 其六》

时间: 2025-01-04 09:28:38

老僧分袂倏三年,犹记芳池跃翠泉。

新叠两山都未识,北堂引看更东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僧分袂倏三年,犹记芳池跃翠泉。
新叠两山都未识,北堂引看更东偏。

白话文翻译:

这位老僧自从分别已经三年,依然记得那芳香的池水和跃动的翠绿泉水。
新近的两座山我还没有见过,北堂的视野引我向东更偏远的地方去看。

注释:

字词注释:

  • 老僧:指年长的和尚,这里特指诗中的僧人。
  • 分袂:分别,离别。
  • :迅速,瞬间。
  • 芳池:香气四溢的池水,象征着美好的自然景色。
  • 跃翠泉:形容泉水清澈而且跳跃,生动形象。
  • 新叠:新形成的,指新近形成的山。
  • 北堂:北边的亭堂,指诗人所处的建筑或景点。
  • 引看:引导观看。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提到的自然景象与寺庙的环境,常见于古代诗人的游历和感悟中,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修行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厚,号丰溪,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张镃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修身养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在无相兰若寺游历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以及与老僧的情感联系,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新景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老僧的离别与重逢,传达了时间在自然与人之间的变迁。首句“老僧分袂倏三年”中,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似乎在思考与老僧的关系以及生命中的别离。而“犹记芳池跃翠泉”则表现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芳香的池水和跳跃的泉水,意象清新,生动地传达了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接下来的两句提到“新叠两山都未识”,表达了诗人对新景的探索与未知的期待,显示出一种探索精神。最后一句“北堂引看更东偏”则引导读者的视线向东,仿佛在提示诗人将继续前行,继续探索未知的美好。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体悟,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僧分袂倏三年:老和尚自我们分别已经三年,时间过去得很快。
  2. 犹记芳池跃翠泉:我仍然记得那芳香的池水和欢快跃动的翠色泉水。
  3. 新叠两山都未识:新形成的两座山我尚未见过,显示出对新景的好奇。
  4. 北堂引看更东偏:从北边的堂屋引导视线向东,暗示出即将展开的新旅程。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芳池跃翠泉”,形成了和谐的音韵和对称的意象。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心中美好的记忆,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泉水的“跃动”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强了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别离”与“重聚”展开,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新景的期待,反映出一种哲学思考:时间的流逝让人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同时也鼓励人们去探索未知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僧:象征智慧与修行。
  • 芳池:代表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 翠泉: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清新。
  • 两山:象征未知与探索的对象。
  • 北堂:代表观察与思考的地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2. “老僧分袂倏三年”中的“倏”是什么意思?

    • A) 快速
    • B) 缓慢
    • C) 持久
  3. 全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忧愁
    • B) 怀念与期待
    • C) 愤怒

答案:

  1. B) 宋代
  2. A) 快速
  3. B) 怀念与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登高》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张镃的诗歌虽然同样描绘了自然,但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与自然的交融较少。王维的诗则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情感更为内敛。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张镃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与解析》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