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谕赈济诗》

时间: 2025-01-19 19:55:06

我朝未第日,乡间逢岁饥。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利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市。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更有不熟处,资简潼川类。

计用减价粜,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意思解释

劝谕赈济诗

原文展示:

我朝未第日,乡间逢岁饥。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利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市。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更有不熟处,资简潼川类。
计用减价粜,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白话文翻译:

在我未中进士的时候,乡里遇上了饥荒。
我和乡里的乡民共同去进行赈济。
饥民们勉强得到一些食物,免于饥饿而死。
等我中进士后,却被贬到田间。
然后又应召回去,开始治理和规划。
忽然在路上看到一个被遗弃的小孩。
我再次劝说乡里人,割舍自己的用度来施舍。
每天供养八千人,经过八旬才停止。
那时正值麦子成熟,粮食源源不断。
我开始去朝廷报到,得到长宗寺的恩惠。
本来我不指望得到回报,但人们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情。
利司详细奏报,但我回去后却无法避免。
今年又遭遇歉收,我刚好负责泸水的救助工作。
没有人家准备饭食,所救济的全用米。
我暂时舍出三百斛米,十人中得以活一两人。
又用一千石米,降低价格供给市场。
每石米价减十钱,避免了价格暴涨。
还有一些地方没熟,资金短缺的潼川类。
我计划用减价出售,所希望的就是公平救济。
我并不是财力充裕,只是怜悯百姓的艰难。
我这一时所施行的,乐意为人所铭记。

注释:

  • 未第:未中进士。
  • 赈济:救助饥民。
  • 饿而毙:因饥饿而死。
  • 被罪归田里:遭贬回到农村。
  • 迤逦:缓慢而有序。
  • 割己用施惠:拿出自己的东西来施舍。
  • 八旬:八十天。
  • 蒙恩:受到恩惠。
  • 利司:负责财政的官员。
  • 十中活一二:十人中能活一两人。
  • 减价平行市:降低价格以维持市场稳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楫,宋代诗人,政治家,曾在多地担任官职,以关心民生、乐于施惠而著称。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饥荒频繁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和对赈济工作的积极参与。

诗歌鉴赏:

这首《劝谕赈济诗》通过叙述诗人自己在饥荒时期的经历,表现了他对民众的深切关怀和对施惠行动的坚定信念。诗中描绘了饥荒的惨状以及诗人为了拯救乡民而付出的努力,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公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我朝未第日,乡间逢岁饥”开篇,诗人用亲身经历引入主题,勾勒出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紧接着,诗人以“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展示了饥民的困境,表达了强烈的同情心。整首诗不仅有对社会现状的批判,还有对人民生活困境的深切关怀,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诗人最后的“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并非出于个人利益,而是出于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整首诗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关心民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诗人崇高的道德情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朝未第日,乡间逢岁饥:在我未中进士的时期,乡里遭遇了饥荒。
  2.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我和乡里的百姓共同参与赈济工作。
  3.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饥民们勉强能吃上饭,免于饿死。
  4.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我中进士后,却被贬回乡村。
  5.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后来又被召回,开始治理和规划。
  6.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在路上看到一个被遗弃的小孩。
  7.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我又劝说乡里人,拿出自己的东西来施舍。
  8.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每天供养八千人,经过八旬才停止。
  9.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那时正值麦子成熟,粮食源源不断。
  10.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我开始去朝廷报到,得到长宗寺的恩惠。
  11.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本来不指望回报,但人们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情。
  12. 利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负责财政的官员详细奏报,我回去后无法避免。
  13.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今年又遭遇歉收,我刚好负责泸水的救助工作。
  14.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没有人家准备饭食,所救济的全用米。
  15.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我暂时舍出三百斛米,十人中能活一两人。
  16.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市:又用一千石米,降低价格供给市场。
  17.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每石米价减十钱,避免了价格暴涨。
  18. 更有不熟处,资简潼川类:还有一些地方没熟,资金短缺的潼川类。
  19. 计用减价粜,所祈均获济:我计划用减价出售,所希望的就是公平救济。
  20. 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我并不是财力充裕,只是怜悯百姓的艰难。
  21.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我这一时所施行的,乐意为人所铭记。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如“我朝未第日,乡间逢岁饥”。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赈济、施惠等)形成排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比喻:通过“饥民仅得食”,将饥民的状态形象化,增加了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关心民生、施行救助,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与责任感。诗人不仅关注自身的荣华富贵,更关注国家百姓的生活困苦,表现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饥民:象征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反映出社会的不公与饥荒的无情。
  • 小儿:代表无辜的弱小生命,激发人们的怜悯之情。
  • :代表生活的基本保障,象征着粮食的重要性和人们对生活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我朝未第日”意指什么? A. 诗人未中进士
    B. 诗人已中进士
    C. 诗人将要参加考试
    D. 诗人希望辞职

  2. 诗人为了救济饥民,采取了哪些措施? A. 施舍自己的财物
    B. 发表演说
    C. 编写书籍
    D. 休养生息

  3. “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财富的渴望
    B. 对百姓的同情与关怀
    C. 对政治的失望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卖炭翁》

诗词对比

  • 冯楫的《劝谕赈济诗》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民生的关心,但是冯楫更注重具体的赈济行动,而杜甫则通过描写国家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表达对时局的担忧。两者虽然表达手法不同,但主题都聚焦于民生与社会责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
  • 冯楫研究论文集

相关诗句

我朝未第日,乡间逢岁饥。下一句是什么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上一句是什么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下一句是什么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上一句是什么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下一句是什么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上一句是什么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下一句是什么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上一句是什么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下一句是什么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上一句是什么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下一句是什么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上一句是什么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下一句是什么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上一句是什么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下一句是什么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上一句是什么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下一句是什么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上一句是什么

我朝未第日,下一句是什么

乡间逢岁饥。上一句是什么

乡间逢岁饥。下一句是什么

两率闾里人,上一句是什么

两率闾里人,下一句是什么

相共行赈济。上一句是什么

相共行赈济。下一句是什么

饥民仅得食,上一句是什么

饥民仅得食,下一句是什么

免困饿而毙。上一句是什么

免困饿而毙。下一句是什么

及我登第后,上一句是什么

及我登第后,下一句是什么

被罪归田里。上一句是什么

被罪归田里。下一句是什么

寻复拜召命,上一句是什么

寻复拜召命,下一句是什么

迤逦治行计。上一句是什么